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习近平农业思想及十八大以来的实践

时间:2017-10-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朱信凯等 - 小 + 大

  第二,“调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随着消费升级,现有农产品供给的品种、质量结构已经难以匹配新的消费需求,通过结构性改革以解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必然趋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这就需要,一是由生产主导型向市场消费主导型转变,因势利导地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提高农业供给结构的质量和效率,生产更多更高质、更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不同收入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许经勇,2016);二是要在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及地区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不断开创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梁芸,2015);三是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
  第三,“补短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弥补农产品质量短板,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既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补短板”的生产力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十二五”时期,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未来,我们还要将让农业科技之光普照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科技、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突破与应用,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补齐短板,全面提高供给质量。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业改革发展的又一大创新举措,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农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之策。我们要认识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的政策抓手,又是立足于农业体制机制改革、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中长期性战略。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运用“十指弹琴”的工作方法,学会统筹兼顾,既要承认农业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较大问题是主要矛盾所在,又不能忽视农业在需求侧方面的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作用,又不能将所有问题都归于供给问题或供给侧中的结构性问题。
  四、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
  关于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党建读物出版社编写组,201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地消灭城乡差别。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消灭“三大差别”,即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是未来社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其一脉相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城乡发展观。
  那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充分的论述。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和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市与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形成显著差别,阻碍了城乡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壁垒。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市场在农业与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打破城乡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一是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无障碍转移。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市场调节,重焕农业产业活力,增加农民收益及收益提升空间,取消城乡资源流动的诸多阻碍,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配置。具体而言,应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交易平台,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合法合理议价,营造规范、宽松的劳动力流动环境;同时,要提高农村居民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更大幅度满足市场需求,让农村劳动力“出得去”;还要吸引更多愿意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志青年为农村建设出力,让劳动力“进得来”。

上一篇:国家可否立法建立畜禽养殖保护区?

下一篇:未来3类养殖企业获国家认可,4大商机价值千亿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