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0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刘兴敏 - 小 + 大
盛夏,行走在重庆市云阳县石门社区的乡间小路上,青山翠林的乡村美景让笔者忘记了疲劳,偶尔吹来一阵山风,感觉特别惬意。绕过一片松林,驻足站在垭口处,只听到“咯、咯”的鸡鸣叫,鸡叫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走进农家,园子里的一群群芦花鸡,在丛林中奔来跑去,看得笔者眼花缭乱。 “我饲养的芦花鸡每天喂两次,早上8点喂青草和玉米,然后把鸡赶到山上放养,下午4点再喂一次。”主人刘兴春说。 刘兴春是石门社区人,今年47岁,别看他老实憨厚,在他身上却有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2014年,刘兴春被村里评为贫困户,这两年,通过政府引导、产业扶持,他饲养芦花鸡,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范。 外出打工家庭开支入不敷出 “如果不踏实干,再好的政策也不能脱贫致富。”刘兴春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 1995年,刘兴春去广东、北京、河南等地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些体力活,每月扣除房租、水电及生活开销,兜里的钱也只有1000多元。 “三个孩子渐渐长大,开支也大了,看着一家人的生活很难维持,我心里很是焦愁。”刘兴春说。 2013年,刘兴春毅然决定回家,一方面照顾家人和孩子,另一方面在家乡做点小生意,或者打临工,维持家庭生活。尽管一年忙到头,可家庭开支还是入不敷出。 刘兴春看着家里的老老少少,坐卧不安,他为一个读大学,一个上中学,一个读小学的子女焦头烂额。3个孩子一年开支需要6万元,钱从何来? “做什么?怎么做?”刘兴春反复琢磨。可每想到一个项目,都因自己无技术,无资金而放弃。 刘兴春把苦恼埋在心里,但他的“犟”劲没有改变,一直想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饲养芦花鸡年收入6万元 一个偶然机会,他与一同在河南打工的工友田本新见了面,闲聊中,他了解到田本新正利用山地养殖芦花鸡,市场供不应求。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随即,刘兴春便去田本新家考察,田本新也慷慨,愿意为刘兴春进行技术指导和提供鸡苗。 “老就老了,还折腾啥子,那些养猪、养羊、养牛的,有几个能赚到钱?”妻子魏晓安劝刘兴春,“我们既没资金,又不懂技术,守住一亩三分地才是根本啊!” 刘兴春没有灰心,耐心说服妻子,背着包去了田本新家,跟他一起学养鸡技术。 刘兴春回家后,还走访了多家养殖户,讨教了一些经验。 刘兴春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养殖芦花鸡,他把想法告诉了驻村工作队和社区干部。驻村干部和社区干部帮助他制定了项目规划,并为他申请微型企业以及小额贷款,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2015年5月,刘兴春东拼西凑了几千块钱,在田本新那里引进芦花鸡1500只。 他还利用自己房前屋后及周边的20余亩山林,建起了自己的养鸡场。 |
上一篇:詹进军:坚持养殖种植有机结合
下一篇:陶声伦:愿为村里脱贫做贡献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