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典型症状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为主,发病较迅速,死亡率较高。由于小肠有急性发炎变化,导致肠内容物带血,放牧员称之为红肠子病。一旦发生本病,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对养羊业危害甚大,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合理用药,注意环境卫生消毒,加强预防,提高羔羊的抗病力,从而降低羔羊的死亡率。 1 病因分析 羔羊痢疾致病菌源为B型魏氏梭菌 ,或由C型、D型等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目前,汇总致感病例,羔羊7日龄内多发,尤以2~3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随日龄增加,发病病例日趋减少,与抗体水平增强有着很大的关系。致病菌源广泛存在土壤、羊舍及周边环境,待羔羊出生后,母羊乳头一旦接触地面,被致病菌感染,而羔羊吮吸被污染的乳头,可导致此病的发生。此病致病菌多数经口腔传播进入消化道,当羔羊受外界不良应激的作用,羔羊抗病能力降低,进入消化道内的细菌将借机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此病的发生,与外界不良条件应激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母羊营养不良、外界气候寒冷、羔羊哺乳不当、饲养条件较差、母羊体质较差等等,都将加重此病的发生几率。 2 临床症状 羔羊痢疾的患病羔羊病初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甚至出现血便。若不及时治疗,常在一两天内死亡。羔羊以神经症状为主者,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下降,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3 病变 病死羔羊尸体严重脱水,尾部后躯被稀粪污染,主要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第 4 胃内往往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黏膜上常见到大小不等的溃疡,中间有针尖大小的黄色小点。溃疡面逐渐扩大,周围有出血带环绕,一般直径为 2~6 mm。有少数肠内容物带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心内外膜充血。 4 诊断 诊断此病,几项要点,值得关注。 羔羊7日龄内多发,发病后严重下痢,很快死亡,传播速度快,迅速波及全群。羔羊排便带血,内含凝乳片。剖检肠道,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后期发展到溃疡。实验室镜检,病畜排粪便染色涂片,能发现大量的魏氏梭菌,可确诊此病。或,取小肠内容物,混5~10倍生理盐水,待混合充分后,经离心沉淀,用赛氏滤器过滤,取滤液0.1~0.5ml。或,取上清液,用离心沉淀的方法,制备注射液接种家兔。家兔在10h内死亡,则证明羔羊肠内容物中有魏氏梭菌存在。进一步确定梭菌型号,可借助魏氏梭菌定型血清鉴定。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5.1.1 改善饲养管理。重视怀孕母羊管理,饲喂用全价日粮,确保母羊好的膘情。如此,生产羔羊强体质,强抗病能力。冬季草料匮乏,储备足量料草,产后母羊有足量营养补给,确保羔羊能吃到足够的初乳。 5.1.2 搞好环境卫生。每年产羔季节,应做好消毒卫生工作。圈舍、围栏等,严格清扫,彻底消毒。生产前后,更应该重视对圈舍的清洁卫生。尤其,母畜的乳房、用具等等,务必清洁彻底。此外,注意保暖,改善通风,确保舍内清洁、卫生、干燥。 5.1.3 及时接种防疫。接种防疫疫苗,同样为有效预控此病的关键。羔羊痢疾菌苗或五联苗,每年秋季接种注射。产前2~3周,加强注射1次,防疫效果更好。 5.1.4 做好药防准备。通过药防,达到防病的目的。羔羊出生后12h,用土霉素,灌服,每次0.15~0.2g,连续用3d,预防效果较好。加强病羊护理,及早发现疫情,及时有效治疗,精心呵护,确保高治疗效果。目前,羔羊痢疾的治疗方法很多,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遴选用药。 5.2 治疗 用药组方不同,康复治疗效果不同。 土霉素,0.2~0.3g/次,1次灌服。配用,胃蛋白酶,0.2~0.3g/次,混水灌服,1次灌服。每天用2次,效果较好。 鞣酸蛋白,0.2g/次;重碳酸钠,0.2g/次。配用,呋喃唑酮,0.1~0.2g/次,混水适量,1次灌服。每天用2次,效果较好。 0.5%福尔马林溶液、6%硫酸镁溶液,各30~60ml/次,1次灌服。之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10~20ml/次,隔6~8h后,灌服1次。第二天上午,用1%高锰酸钾溶液,再灌服1次。经上述治疗,多数病例能得到痊愈。个别感染病例,持续用高锰酸钾溶液灌服,效果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