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鸡舍是鸡只终生生长、生产的地方,鸡舍内环境能否达到鸡只适宜的生产条件,关系着鸡群的健康及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从而也影响着禽产品质量。因此,只有改善鸡舍内的环境,为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充分发挥鸡群的生产潜能,保持鸡群的健康生产。 影响鸡舍内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通风、温度、湿度、光照及微生物。 一、通风 通风是鸡舍环境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通风是为了向鸡舍内补充新鲜的空气、排出舍内多余的湿气和有害气体及过量的尘埃,并通过湿帘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是调节鸡舍内空气质量的最有效的措施。 鸡舍中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操作不当会导致鸡舍内空气污浊,有害物质聚集,使鸡舍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威胁着鸡的健康。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包括粪尿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气体和鸡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垫料发酵产生的甲烷,还有供热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等。其中NH3(氨气)、H2S(硫化氢)和CO2(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在环境中浓度分别达到20ppm(百万分比浓度)、10ppm、4000ppm以上就对鸡有很大副作用,造成鸡舍氧气含量低,致使缺氧,鸡只长期在缺氧的环境中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产水平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特别是结核病等传染病易于感染。 通风不良还会导致粉尘增加病原性微生物附着于粉尘微粒上运动,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染呼吸道等疾病。 二、温度 温度是鸡舍环境控制中仅次于通风重要的因素,尤其在育雏前期,保温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通风。家禽的最适温度在不同的饲养阶段有所不同,在雏鸡前期根据雏鸡的体质温度控制在34~36℃之间,以后根据季节每周降2-3℃;到青年鸡和成年鸡的最适环境温度是18~24℃,在这个范围内鸡的基础代谢最低。饲料的利用率最高。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很难达到如此理想的状态。 家禽没有汗腺,环境温度升高时,鸡体温度也会随之增加,鸡只能通过喘吸增加蒸发散热和大量饮水来调节体温,采食量降低,同时体内还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抵抗力低下,从而引起发病;环境温度超过39℃时就可引起中暑死亡。而当环境温度低下时,尤其在冬季,寒冷是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及抗病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三、湿度 湿度是鸡舍环境控制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在育雏前10天,湿度要求达到60%~65%,以利于卵黄的吸收,之后在温度舒适范围内,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5%。如果舍内湿度太低,就会造成鸡舍内粉尘飞扬,引起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也会引起啄肛等现象。但湿度太高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潮湿空气中的导热性为干燥空气的10倍,冬季如果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鸡体的散热量增加,使鸡更加寒冷,影响生产性能,夏季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鸡通过呼吸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自身调节能力下降,造成鸡体体质下降,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又非常适合病菌的大量繁殖,易引发各种疾病,引起增重减慢和产蛋量下降。 四、光照 光照是在现代蛋鸡养殖生产过程中必备的一个饲养条件。光照时间的长短、光照强度的强弱等对雏鸡生长发育的达标与否,成活率的高低及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宜的光照时间与光照强度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 光照对家禽的影响育雏期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雏鸡的采食量,以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育成期延长(缩短)光照时间会使鸡性成熟时间提前(退后),都对生产不利,所以在育成期及产蛋期都需要稳定的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育成期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8-10小时为宜,产蛋期应保持在14-16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