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畜禽产品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养殖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近20 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年均增长9.9%,规模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在解决人类肉、蛋、奶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报道,一个万头生猪养殖场日排泄物约150t[1]。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畜禽粪便量约为19亿t,其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己达7118 万t[2],畜禽粪便产量和COD排放量都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排放量之和,而2004年畜禽粪便总量为28 亿t;预计到2010 年将达到45 亿t[3]。 大量畜禽粪便污染物被随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污染了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等环境,因此,对畜禽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防止和消除畜禽粪便污染,对于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畜禽粪便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脱节 我国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小,且为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产生的粪尿等废物大多能自行消化,但随畜禽养殖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畜禽业生产逐步从农业生产体系中脱离出来。另外,因使用大量高效化肥,养殖业与种植业也分离开来,加上没有相应的配套治污技术,难以形成多环节链接和实现粪污- 沼气- 肥料等综合效应的良性循环,达不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1.2 畜禽养殖布局不合理 畜禽养殖业发展和污染治理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的建设发展尚未完全纳入统一的审批管理。农民在缺乏政策导向和技术引导的情况下,选择在住宅附近和村屯旁边发展畜禽饲养地,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另外,在污染容量较小的地区和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发展畜禽饲养场,会给水源地和周边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为便于运输、加工和销售,畜禽养殖已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有的养殖场已与城镇和居民区连为一体, 形成了目前大、中城市周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比较集中的现状,加快了大、中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4]。 1.3 相应政策和环境管理严重滞后 我国现有畜禽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再加上认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有些规定难以有效落实,现有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只是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缺少操作性强的专门法规来规范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当前我国大部分畜禽养殖场管理粗放、薄弱,绝大多数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建设之初,没有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缺乏配套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措施;同时,有一些养殖企业虽注重采用新技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但重饲养轻治理,不愿使用环保技术或购买环境设备;加上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导致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这些都加大了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的难度。 1.4 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落后 虽然我国在畜禽粪污处理技术装备上有一定的研究与创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对畜禽粪污还缺乏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也跟不上;创新技术太少,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具有很好适应功能和广泛推广价值的技术装备则更少[5]。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量大、浓度高,如依赖于工业化达标排放处理,既不经济,亦不符合目前农村实际条件,因此,只能走资源化利用的路子。但由于投入不足、经费匮乏,致使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缺乏规模,技术研究严重滞后,农艺、工程措施研究示范规模较小,示范推广力度不够[6]。 1.5 缺乏对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治理的鼓励措施 如在税收、信贷、用地、用电、补偿等方面没有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从而导致商品有机肥价格居高不下。国家对畜禽粪便处理的补偿机制和鼓励措施不足,企业往往因经费问题而采取回避措施,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效果不理想。 1.6 治理工艺及技术系统化考虑不足 治理工艺不够合理、成熟,运行费用较高,片面追求达标排放或还田利用,不能因地制宜地优化和改进治理工艺、制定治理模式,也是治理项目不能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7]。很多治理工艺流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致使污水排放量增大,处理费用较高,处理效果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