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付出 毕腊英坚持走着父亲捐资助教的路,而她年近八旬的母亲一直操持着家务。“助学这么多年了,与其说是我一个人在做,倒不如说是我们全家人在做。”毕腊英说。 与动辄捐资数十万、上百万的大老板相比,毕腊英捐助的钱并不算多。然而,不多的钱却是她一勺一勺辛苦喂猪挣来的。 毕腊英家现养生猪五六十头。有人给算了笔账:按每年饲养50头猪算,每顿至少吃饲料30担,一天90担,每担饲料40勺,从磨房一勺一勺舀进猪槽。她每天至少舀7200多勺。“好在养猪不出工人工资。”毕腊英笑称,养猪场惟一的工人就是她的丈夫赵义贵。 自从结婚后,赵义贵就挑起了家庭重担,在猪场也总是抢着干脏活、累活,任劳任怨。毕腊英出名后,经常外出开会或作报告,家里的活儿就全压到他的身上。 2012年春季的一天,因第二天要去作报告,毕腊英外出理发。“妈妈,你回来吧,我爸爸的手让机器给挤了。”突然接到女儿电话的毕腊英不顾理了半截的头发,赶紧跑回家:赵义贵的手被挤得血淋淋的。她赶快叫了辆车,把丈夫送往晋煤总医院。就在上车的一刻,赵义贵却说:“我一个人去吧,咱俩都走了,谁喂猪啊?”闻听此言,毕腊英气得直流泪:“人都顾不上了,哪有工夫管猪?” 4个小时手术结束后,丈夫清醒了:“腊英,你回去休息一会儿吧,明天还要作报告呢。”“我走了谁照顾你呀!”“我伤的是手,腿脚又不碍事,自己照顾自己就行了!”丈夫一席话让毕腊英心中顿生酸楚:“结婚这么多年,没给他买过一件好衣服,也没为他做过一次好饭菜,一年365天,他没有休息过一天。连大年初一,他都是扎着围裙,穿着水靴在猪圈里喂猪。”在她眼里,结婚30多年中,赵义贵一向如此。“我取得的荣誉,应该都得记到他的头上。” 毕腊英的两个女儿也很懂事。在太原读书时,大儿女不舍得买新衣服,在学校一直穿校服。前些年,为节省开支,毕腊英推着平车去公路上清扫运煤车抛洒下的煤渣,这样可以用做家中以及猪舍的取暖。当时,小女儿才十几岁,就和母亲在路上扫煤渣,帮母亲推平车,“村里男孩们都不干这活儿,可我家的女孩就当男孩使。” 如今,两个女儿已经结婚,仍在帮助母亲捐资助学。 毕腊英事迹被搬上舞台 2014年10月12日晚,高平市人民剧团创作演出的上党梆子现代戏《深山腊梅》在省城星光剧场上演。这台以毕腊英捐资助学的生动事迹为原型的演出,感动了在场观众。 多年的付出得到认可,毕腊英先后获得全国扶贫贡献奖、“双学双比”女能手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十大女杰、十大公益功臣、献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1993年,当选省八届人大代表;2011年6月,被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3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荣誉称号;2012年5月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2013年3月,被省妇联“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组推选为“三晋最美家庭”;2015年2月,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毕腊英还是晋城市唯一一名来自基层农村的十八大代表。“我没想到能被选为十八大代表。我能力不大,得加倍努力,养好我的猪,把捐资助学这个事做得更好。”她说。 毕腊英的收入并不高。让她欣慰的是,往年只能收入两三万元,今年的猪价不错,收入五六万元。她住的农家小院还是十几年前翻修的。略显空荡的客厅里,一套褪色的组合柜上,仍摆着那台早就过时的老式电视机。 12月13日,在北京参加完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后,毕腊英回到家中已是晚上9点多。尽管活动日程安排紧张,可毕腊英脸上却看不出多少的倦意。“这次到北京开会,是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一次,没想到习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亲切接见了大家,还和我们一起照了相,握了手,”毕腊英说,当时她的心情非常激动,“全国有300户文明家庭受表彰,我与最优秀的家庭代表相比,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了。” 在北京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毕腊英表示:“我要继续好好地干,让孩子们也来做好事,从小做起,我有义务传播社会的美德和正能量,影响社会更多人做好事做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