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绵、山羊存栏量、出栏量、羊肉产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风味独特”著称的羊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羊肉需求量的激增为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羊肉价格稳中有升,保证了羊产业的持续发展。但这种发展态势在2014年初突然改变,羊肉价格出现回落。目前,羊肉价格的走势在全国范围内均呈现下降低迷状态,累计跌幅已达2006年以来的最大值。这不仅影响了农牧户的养殖效益,也直接影响了整个肉羊产业。本文对我国当前肉羊价格低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 当前肉羊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 1.1 羊肉供应量增加,供求关系反转 国内羊肉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肉羊产业的发展,二是羊肉进口量的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肉羊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得以推进。包括良种补贴、标准化饲养扶持、防疫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多个利好政策助推了肉羊生产。羊肉价格的大好趋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力投入其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到肉羊生产业中来。这样不断地促进了我国肉羊产业的标准规模化发展,使得羊肉产量逐年增加。2000年我国羊肉产量为264.1万吨,2015年达到441万吨,增长了67.0%,年平均增长率近3.5%。 国内羊肉价格高、消费需求旺盛、关税减少或减免,极大地促进了每年羊肉进口量的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1年,我国年羊肉进口量都在10万吨以下,2012年则首次突破了10万吨,2013年突破20万吨,2014年更是高达约为28万吨。进口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在2016年开始进口蒙古国羊肉。进口羊肉不仅满足我国对高品质羊肉消费的需求,价格也更有竞争力,对国内肉羊生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2 我国肉羊生产成本高,产业链短,养殖场户技术不强 我国肉羊养殖成本高,土地、饲料、人工费的增加无形中都给养殖企业带来了压力。目前,我国羊的养殖方式较为粗放和原始,生产效率不高,生产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加工和销售分离,产品仍以活体销售和初加工为主。羊肉精深加工力度不够,附加值不高,副产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影响了养殖效益的整体提升。且很多养殖户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对羊产业信息把握不完善,分析市场需求与价格预测能力较差。羊肉价格一旦下降,便会引起恐慌,不能长远打算,大量出栏肉羊,导致价格混乱。 1.3 疫病影响,养殖风险加大 疫病影响,尤其是肉羊生产优势产区疫病频发,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养殖风险加大,大量抛售肉羊。民众受疫情的负面印象,对羊肉消费也大大降低。从发生疫情的情况和各省价格变动可以看出,较早发生疫情的省份也是羊肉价格环比下跌最早的省份。 从2013年末到2014年我国大面积爆发的小反刍兽疫,是羊肉价格下降的直接导火索。据农业部兽医局公布的疫情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除外),有20个省份和1个直辖市出现小反刍兽疫疫情。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的人畜疫情在我国持续高发且呈增长态势,并逐渐向半农半牧和农区省份扩散。政府为了避免疫病的传播和扩大,对疫区采取了羊只扑杀、封锁等措施。受影响的区域,大多都是通过向外销售活羊获取利润。而羊只运输受限,外部需求被迫减弱,只能通过自销来得以实现。区域内供过于求,自然导致了羊肉价格的下降。 1.4 肉羊消费没有积极调整适应新常态经济形势 自2012年开始,我国GDP增速持续稳定地运行在7%~8%之间,说明经济增速已经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运行区间。羊肉价格在2000年后,每年呈现和GPD增长一路高歌同步迈进的现象。2014年,羊肉价格上升到最高水平,是猪肉、禽肉价格的三倍多。国民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羊肉价格自然不能为所欲为地放肆疯涨成为“羊贵妃”。在这个新的调整阶段,羊肉价格下降似乎理所当然。 由于羊肉消费没有积极调整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形势,仍然作为价格较高的肉类消费品。然而高端需求降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对羊肉的总需求,对羊肉价格下降起到了推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