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3-02 点击: 次 来源:中国执业兽医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疫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皮肤充血、流产及脏器出血,致死率高达100%。国际兽医局(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已将此病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上世纪初在肯尼亚首次出现非洲猪瘟病例,当时暴发ASF的病例大多与野猪有接触史。1910年以后,非洲猪瘟病毒迅速散布于赤道以南的大多数非洲地区。1957年以前仅在非洲大陆流行,从20世纪60和70年代开始,蔓延至欧洲的葡萄牙(1957 ;1959)、法国(1961)、意大利(1967)和马耳他等地。1985年和1986年又在比利时和荷兰相继暴发。1989年ASF在近赤道的非洲地区、葡萄牙、西班牙、撒丁岛、巴西等地相继暴发。进入21世纪,先后在莫桑比克、贝宁、多哥、南非、肯尼亚、赞比亚、加纳、刚果、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发生。2007年5月格鲁吉亚曾向OIE报告11个地区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PMWS),经英国参考实验室检测证实为非洲猪瘟。6~7月德国、捷克和美国弗吉尼亚州境内连续发生非洲猪瘟疫情。8月亚美尼亚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病例,实验室诊断确诊为ASFV感染,欧盟委员会向亚美尼亚派遣动物疾病专家,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配合,以防治非洲猪瘟病例,调查暴发原因。截止目前已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等的数十个国家有过流行,并且有继续向世界各国蔓延的趋势。目前我国尚未见有非洲猪瘟病例的报道,然而非洲猪瘟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制定了严密的防控措施,防止该病传人我国。 一、病原学 (一)病毒分类 根据早期研究,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四次报告,将非洲猪瘟病毒归于虹彩病毒科,而后的第五次报告将其列入痘病毒科。但根据DNA序列分析表明,ASFV具有介于痘病毒和虹彩病毒之间的特征,这一特性表明它不属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所核定的任何一科,因此,1998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定为非洲猪瘟样病毒科唯一成员,也是已知的唯一的DNA虫媒病毒。目前发现非洲猪瘟病毒至少有8个血清型。 (二)病毒结构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病毒粒子个体较大的DNA病毒。病毒体外包被有源于胞浆膜的含类脂的囊膜,病毒粒子含有直径70 nm~100 nm DNA核心,外周是直径172 mn~191 mn的衣壳。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对应为1 892~2 172个壳粒,衣壳内部呈几个同心圆结构,中心为1个呈六棱柱状的孔,壳粒间的距离为7.4 nm-8.1 nm。病毒粒子约含54种蛋白质。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9~124 g/cm3,变性温度为86℃。 (三)基因组分子生物学 ASFV基因组为末端共价闭合的单分子线状双链DNA,大小为170~190 kb(由于毒株的不同而有差异),末端碱基交互连接,组成发夹环,这一点与痘病毒相似,且有末端倒置重组序列,能合成6~14个sRNA的转录物。整个基因组可以编码150~200种蛋白质。 Chapman D.A.等对两株同型不同毒力的ASFV病毒:OURT88/3株 (葡萄牙 无致病性)、Benin株(西非,高致病性)及组织培养适应株BA71V的遗传变异性进行比较,几株病毒的基因组长度在170~182之间,编码151~157个开放阅读框架(ORF)。与其它两株比较,BA71V的基因组缺失了8~10 kbp,约编码6个多基因家族。并且在基因组靠近3’末端处缺失3 kbp。其中第5个ORFs包括一个附加复制序列,此序列与编码p22病毒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相似。而OURT88/3株则在编码某些蛋白(如C-type 凝集素等)的ORF出现中断。 研究者在对多株ASFV分析后发现不同毒株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存在差异。病毒基因组存在有同源基因的复杂重复序列可能与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有关,也可能是由于ASFV核酸的两端各存在1个可变区,不同毒株的可变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四)蛋白质分子生物学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ASF的重视,对ASFV编码及相关蛋白的研究较多。根据PUBMED上所记录的BA71V株(西班牙),序列显示:ASFV基因组含有151个主要阅读框,编码蛋白数量多,按其功能可将编码蛋白分为以下四类。 |
上一篇:猪圆环病毒病研究进展
下一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