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2-27 点击: 次 来源:李希强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六、诊断 莱姆病的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史(蜱叮咬史或疫区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人有被蜱叮咬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ECM即可判断为莱姆病。中、晚期菜姆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诊断。大多数细菌性疾病的鉴定依赖于病原体的分离,但由于人和动物感染莱姆病后血液和组织中伯氏疏螺旋体数量少,分离培养技术复杂,病原体生长缓慢等原因,病原分离不能做为常规实验诊断方法,一般只用于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快速方便,需要的样本量少,对莱姆病尤其是早期莱姆病的实验诊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国外已成功地用于检测病人的皮肤、血液、尿液、脑脊液、关节滑液及组织中的莱姆病螺旋体DNA,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少。目前血清学检查是确定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唯一实用性手段,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法,目前仍然是较好和实用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难用作莱姆病的确诊依据。假阳性结果可能由于莱姆病螺旋体与相关微生物种的抗体发生交*反应所致。病人血清可与梅毒密螺旋体起交*反应。假阴性可能因抗生素的使用可混淆抗体滴度的结果并降低免疫反应;在人莱姆病的较早期采集的样品,由于机体尚未产生可检测到滴度的IgM,故有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家畜何时才能出现IgM反应尚不清楚,但其IgM的出现早于人。近年来由于蛋白印迹法(WB)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临床诊断中倍受推崇。一般结合ELISA、IFA的结果,当有阳性或可疑标本时,应用WB去验证这些标本是否真正是阳性,基本上可作出实验性确诊。 七、治疗 对人的莱姆病患者可根据不同病情和不同症状,可分别使用四环素或阿莫西林、头孢氨噻、青霉素、头孢曲松等进行治疗。从近年资料看,用药治疗本病的疗效较好。但应注意,在治疗本病时用药量较大,治疗时间较长,而且在治疗之后有的会出现雅里希—赫克斯海默反应。 尚未对动物莱姆病进行临床药物试验。治疗原则主要根据人的临床药物试验结果和有莱姆病临床症状的动物药物治疗经验而定。抗生素治疗均有效。在疾病的急性期进行早期治疗,可有效的预防晚期并发症,并对动物的临床症状的改善产生快速和戏剧性的效果。在治疗后24 h内,疼痛和跛行即可得到明显改善。慢性病例的治疗比急性病例更长,一般为6个月或更长。抗生素治疗并不总是有效的。对马、牛可分别用土霉素、氨苄青毒素、四环素等结合对症治疗。对怀孕牛、乳牛不能用四环素可改用头孢菌素。对犬可用四环素、氨苄青霉案、红霉素和强力霉素。 八、菌苗研究 莱姆病的危害性不断增大,已成为一个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所以研制一种安全、有效的菌苗是十分必要的。在近十余年,国内外学者对莱姆病免疫及其人用疫苗研制有了很大进展,先后研制出莱姆病灭活菌苗、菌体减毒菌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国内针对动物莱姆病的疫苗研究至今仍处于空白。 (一)全菌体灭活菌苗 1992-1994年,美国已有两家公司得到农业部批准,生产用化学方法灭活的兽用全菌体莱姆病疫苗,用于狗的免疫。首次接种2~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狗血清可检出抗外膜蛋白(Osp)OspA、抗OspB等特异性抗体,其保护作用至少5个月以上,以后每年强化免疫一次,可延长保护时间。 (二)全菌体减毒菌苗 鞭毛是伯氏疏螺旋体致病重要毒力因子之一,与细菌在体内运动和侵入不同组织有关。Sadziene等从体外高传代的伯氏疏螺旋体筛选出一株对实验动物无致病力的鞭毛缺失突变株,并以该突变株作为减毒活疫苗,来免疫动物。结果表明减毒活菌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尽管上述减毒活菌苗已不含有鞭毛蛋白抗原,但其包含的菌体蛋白成份仍十分复杂,仍可能会诱导不必要的机体免疫应答;且减毒株在体内是否会激活成为具有致病作用的毒力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亚单位菌苗 在伯氏疏螺旋体的多种菌体蛋白中,已知的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和用于菌苗研制的亚单位抗原主要为rOspA、rOspB、rOspC、和rOspF,胶原相关蛋白聚糖结合蛋白A(DbpA)、P39等。其中以rOspA、rOspC和DbpA亚单位菌苗研制和应用最多。 在美国正在进行人莱姆病免疫试验,应用莱姆病rOspA疫苗免疫接种21000人,经2年医学观察证实该疫苗安全、有效。马、犬等动物莱姆病疫苗已形成商品化市场销售。我国人莱姆病rOspA疫苗的研制已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rOspA是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外膜蛋白之一,由位于49~56kb的线性质粒上的odpAB操纵子负责编码。大量研究表明,OspA为强免疫原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抗体。Straubinger等研究了用OspA免疫所得的犬抗血清,发现其在体外可抑制伯氏疏螺旋体的生长。利用体外DNA重组技术,将不同菌株OspA克隆到质粒载体,可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效表达,从而获得大量重组抗原(rOspA)。1990年Fikrig等用重组的N40主动免疫小鼠,可保护其不受N40、B31和CD16的继发感染。同年,Schaible等在德国也宣布高滴度的抗OspA的抗体可预防小鼠的感染。 免疫动物所用的rOspA包括脂化和非脂化OspA两种形式。在提取和纯化脂蛋白方面的固有困难促使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方法,通过表达缺乏脂肽信号序列的截短的基因来产生非脂蛋白形式的OspA。但是,自动免疫接种研究表明,非脂化OspA需要强佐剂(如弗氏佐剂或ABM3)来激发良好的免疫应答。而脂化的OspA在缺乏毒性佐剂的性况下,仍可产生强的保护性反应,从而使其成为人类莱姆病菌苗较好的候选抗原。 OspA诱导机体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 (四)DNA菌苗 DNA菌苗系通过重组技术,将编码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外源性抗原的细菌DNA成分插入能在体内表达的质粒载体,再将含外源性DNA插入片段的载体DNA直接接种到机体,使其在体内表达,产生具有抗原性的外源蛋白,从而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保护抗体。DNA菌苗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以DNA免疫取代常规疫苗使用蛋白质免疫的全新技术。
|
上一篇: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新模式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