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禽类诊疗门诊与巡诊的差异化 执业兽医在禽类养殖的巡诊活动,其核心工作在于养殖区域科学布局、养殖全程标准管控、饲养全程的模式化管理、养殖规程与标准化的推广与引导。执业兽医巡诊服务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完善养殖场各类防疫免疫制度与计划、建立健全预防免疫与保健方案、规范疫苗免疫与用药记录、疾病诊疗随访、畜禽临诊健康检查(如饮水、采食、粪便、精神、被毛、冠髯等的检查)、采血测抗检查、健康养殖技术咨询及临床用药指导等。近年来,我国肉鸡、蛋鸡、肉鸭、蛋鸭等禽类规模化养殖有了较快发展,但大群体小规模饲养的状况在很多地区依旧存在,养殖设备以及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落后、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才能突破生产效率低下、疫病防控难等多重制约,保持畜禽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球虫药物,不注意药物的限用或禁用名单、甚至采用激素喂养等,都造成了人们对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养殖污染治理不到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是所有畜禽养殖业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动物疫病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是造成养殖业高风险的重要因素。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性已不仅限于造成畜禽死亡或个体生产性能下降,更加突出表现为养殖户、消费者对疫病产生恐慌而弃养、弃购。要彻底解决上述矛盾,实现养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执业兽医就必须首当其冲地倡导健康养殖模式,宣贯将禽舍为核心的标准化、规模化改造作为加快禽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推广以预防为主的疫病防控策略,依靠科学、依靠设施防疫;提高兽医执业技能,严格处方和处方药管理;启动禽产业药残监控计划,大力提高动物福利和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排污、粪便、垫料处理和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努力降低排放减少污染;全面加强禽类健康养殖的技术培训和观念引导。 兽医门诊诊疗是近十余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伴侣动物的饲养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在城市内设立和兴起各类宠物诊所、宠物医院,且占兽医院门诊总量的95%以上;而畜禽、猪、牛、羊等家畜禽的诊疗则落脚于养殖场内,依靠驻场兽医或巡诊兽医就地诊疗,带病畜禽到动物医院就诊往往是开展解剖或进一步的实验室诊断、药敏试验、抗体检测等工作。因此,兽医医学模式在经历了“小宇宙”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后,则逐渐向面对饲养动物和养殖业主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改变了人们对动物的健康与疾病观、死亡观和医疗观,形成了“人-自然-社会”的系统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和“动物福利”以及“健康养殖”思想。兽医医疗服务不仅要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还要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处处体现尊重养殖户、关爱动物、方便养殖户、服务养殖户的人文精神,把“保护动物、服务人类”落实到兽医诊疗的每一个环节。兽医门诊功能的定位,就是为动物提供预防、保健、医疗、繁育和畜禽产品安全等全方位的卫生服务,同时为养殖场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养殖技术咨询和畜禽产业化发展的市场与政策咨询。大型综合性动物医院的门诊部一般是由多专科组成的综合性门诊,其特点是各专科独立开设诊室为患病动物就诊服务,医院的挂号、划价、收费、药房、各种检验、检查的辅助科室等医疗资源全院共享。可以预期,未来的家畜禽兽医门诊实质上会形成执业兽医巡诊、兽医院医技人员检测、执业兽医处方、驻场技术员用药和护理、执业兽医回访的诊疗步骤,尚不可能形成执业兽医和助理执业兽医全程独立开展诊疗活动。面对畜禽诊疗保健的动物医院的执业兽医将会把重心放在培训和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动态监测养殖场动物疾病病原种类、毒力、变异及免疫状况。 3.禽类疾病临诊与确诊的差异化 诊断就是当患畜禽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符合某个疾病的诊断依据,而对此疾病作出病名的判断。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诊断依据。兽医临床畜禽疾病往往是多致病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更多的表现为混合感染。有专家报告称,现阶段,疫病防控成为影响我国畜禽生产的根本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禽流感,防控策略要做大调整。畜禽疫病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是多种疫病或病原共存,如病毒性疫病:AIV、NDV、IBV、ALV、MD、REV、ILT、REO、CAV、ADV、HEV、APV。细菌性病原: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梭菌、葡萄球菌、弯曲杆菌等。支原体:MG、MS。寄生虫:蛔虫、绦虫、异刺线虫、组织滴虫、虱、螨、黑粉虫等。霉菌:黄曲霉、烟曲霉、念珠状菌等。主要非传染性影响因子:霉菌毒素、免疫应激、药物中毒、饲料问题、环境问题。 二是同一群体多种病原共存,通常可存在3-8种或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