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动物疾病临诊中执业兽医的业务局限 1.禽类群体与个体诊疗的差异化 执业兽医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动物疾病诊疗和动物保健工作,而针对禽类养殖,执业兽医的核心价值体现应该是针对畜禽的“动物保健”,其次才应该是针对禽类个体并兼顾禽类群体的“动物疾病诊疗”。 按照传统兽医学的观念,群体诊疗的核心在于“治未病”和“治预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按照传统兽医学观念,禽类群体的保健与诊疗的核心在于“治未病”。畜禽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群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畜禽的某一个个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动物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执业兽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按照现代兽医学的观念,群体诊疗重在预防保健,主要表现在:一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配套的卫生防疫措施,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某些普遍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使养殖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强调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虽然早就提出了,但到目前为止,尤其是养殖业综合效益不高或出现阶段性剧烈亏损的情况下,不少养殖业主或从业人员对此重视程度和执行力都很不够,但对治疗却非常重视,每当发现一两只死病禽,就紧张得不得了,到处寻找药物治疗。虽然对疫病的控制,每个方面都不可忽视,但毕竟有主有次。可以这样说,能够把疫病消灭在禽场之外,使其不能感染畜禽,乃是控制疫病的上策;如能坚持防疫注射,增强畜禽的抗病力和消灭禽场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畜禽不得病,这是控制动物疾病的中策;而待疫病发生后再去治疗,则是控制疫病的下策。因为此时不管采取多么及时有力的措施,造成的损失及花去的财力、精力都是不可挽回的。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畜禽防疫中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畜禽防疫的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故畜禽防疫的着眼点应该是使整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为此,在某些情况下,淘汰一些残次病禽,消除隐患是值得的。其次,当疫病发生时,一般情况下应根据诊断结果开具处方实施全群饮水、拌料或喷雾给药,必要时进行群体紧急接种或小群体注射给药。三是必须高度重视消毒,尤其是带禽消毒。消毒是控制畜禽疫病的重要措施,严格的消毒甚至比打预防针更重要。应该经常带禽消毒,带禽消毒既能直接杀死藏于禽舍内,包括空气内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杀灭禽体表和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如对鸡马立克氏病、新城疫的预防,通过带禽喷雾消毒,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带禽消毒还能沉降禽舍的粉尘,净化空气,防暑降温,从而给畜禽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既有利于防病治病,又有利于禽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饲养员的身体健康。 从兽医诊疗技术层面思考,个体治疗与整群动物的群体治疗相比,对动物进行个体治疗才是抗击动物疾病更有效的方法,这同时又能为动物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对病禽进行逐只治疗,就能按治疗剂量投药,从而加强疗效。全程治疗是临床治愈的最佳方法。就禽类个体疾病的防控,往往因为“经济价值”、“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而存在较为严重的局限性,通常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进行疾病防控;对于极个别的动物个体则采取口服或注射给药的方法予以治疗,但通常是为群体治疗提供诊断与治疗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