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牧达人 > 兽医达人 > 文章

变污为宝的大学教授--刘克锋

时间:2015-03-03    点击: 次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 小 + 大

    “好好的一个大学教授,怎么成天往粪便堆里钻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农学院教授刘克锋总是淡淡一笑:“习惯就好了!”从研究垃圾分类,到研究畜禽粪污处理,刘克锋一干就是20年。
    说起与粪便“结缘”,今年58岁、戴着高度近视镜、儒雅又内敛的刘克锋“坦白”:“我原来是研究土壤肥料的。”1993年,北京市朝阳区环卫局找到他,希望刘克锋能帮助他们解决垃圾分类和处理难题。当时这个领域没人愿意搞,又累又臭。刘克锋就带着王红利、石爱平两位年轻教师,在垃圾堆里取样检测,一蹲就是一天。“一回家老婆不让进屋,满身臭味,洗也洗不掉。”然而,正是刘克锋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制定垃圾分类标准提供了科学支撑。
    顺义区北郎中村有“京郊养猪第一村”之称。近日,记者在这里走访,花香伴着草香,小桥流水,环境怡人。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却到处堆满了猪粪,苍蝇满天飞,污水到处流。1997年,北郎中村找到刘克锋,希望他能解决猪粪污染及利用问题。刘克锋和他的团队吃住在村里,有时为了测准一个参数,他和同事在猪粪堆里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出来时一身臭味。他回忆道:“每次从村里坐公交车回学校,司机见了我就说,你上来一次,我的车就要臭好几天!”
    就是伴着半人高的粪堆,刘克锋和他的团队攻破了将猪粪转化成有机肥的一个个难题,不仅处理了北郎中村所有的粪便,还帮助建起了肥料厂,肥料又应用到农田里,实现了有效循环。如今,北郎中村变成了“北京最美乡村”。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延庆县大柏老村。
    2008年,刚刚走马上任的大柏老村支书马永存在琢磨:村里养了1万多头牛,村民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村里遍地的牛粪怎么处理呢?更让人忧心的是,堆积的牛粪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水质和土壤。延庆县地处上风上水,若水质、空气被牛粪污染,北京市的饮水和环境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当时正值北京农学院与延庆县合作推出“1+1+X”科技培训工程,马永存找到了刘克锋。谈起第一次来到大柏老村的感受,刘克锋依然印象深刻:“我去的时候是冬天,那天风大。一进村,只见漫天飞着黄色的粉末,远看还以为是尘土黄沙,走进了才发现是牛粪末。”
    然而,猪粪和牛粪的成分差别很大,生产有机肥时添加的菌剂、发酵时的温度参数都需要重新摸索和测试。回忆研究牛粪的过程,王红利老师哈哈大笑:“村里找不到新鲜牛粪,我们就拿着大铁锹,蹲在牛屁股后边等着,眼巴巴地等着牛排便,好不容易接一锹冒着热气的牛粪,就得抓紧去做实验。”
    畜禽粪便污染是困扰世界环境的一个难题,光北京及周边地区每年就产生超过10亿吨的畜禽粪污。令刘克锋团队引以为豪的是,20年来,他们结合北京市养殖特点,先后攻克了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粪污技术处理难关,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畜禽粪便、废水处理和粪污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工艺技术体系,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土壤和水系污染,让畜禽养殖业走上了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
    刘克锋坦言:“国外一些技术真的挺好,我们也引进过,但在中国水土不服,价格太贵,耗能太高。我们研制的技术和设备,成本低,能耗少,更适合本土化的养殖业需求。”目前,刘克锋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北京的顺义、通州、延庆、门头沟等地进行大范围的应用与示范,并被推广到内蒙古、云南等几十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共生产高品质有机肥100多万吨,总经济效益达20亿元。

上一篇:2014年度中国杰出兽医事迹:叶得河

下一篇:农博士:强慧琴科普故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