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2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30年来,大午集团经过一次次彷徨、苦闷、尝试、修正,寻找到自己的品牌之路。多年来与“大午”发展有关的事件,勾起了人们对私营企业的生命究竟能有多长、如何延长企业生命的思考。 三年与三十年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三十多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前公司时代到公司时代的转变。如今,中国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最原始的野蛮生长阶段,许多企业面临发展的内外困境,如何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走出发展困境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有权威机构统计过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年,集团企业平均寿命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生命周期短,重复走着“一年发财,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 河北大午集团是一个起步于农村的私营企业,始建于1985年。当年孙大午夫妇俩从养1000只鸡、50头猪起步,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至今已拥有十五个子公司和两个合资公司,固定资产10亿元,年产值20多亿元。为什么一个农村的私营企业三十年不倒还欣欣向荣呢?大午集团如何就能成为改革之初早期民营企业持久发展的典范? 大午集团总经理刘平在回顾并总结企业发展历程时谈到,大午集团长久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了创始人孙大午提出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标,以共同富裕为归宿”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大午集团成为一个私有、公治、共享的企业,逐步凝聚了制度的力量、团结的力量、诚信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让企业与员工、客户及周边百姓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保障了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也有人说,因为大午集团三十年始终扎根在这个村,不离不弃,大家经营这个企业就是在经营自己的家、自己的村,所以大午集团能存活并发展。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企业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能坚守?近三十年来,多少农村先富起来的能人、企业家在发展壮大后离开了农村,即使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城市稳定下来后也极少再回到农村。对于中国的多数农村而言,更多的现象是人去楼空的场景。 而在很多人看来,创始人孙大午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家,与其说他在经营企业,倒不如说他在经营一个理想中的“小社会”。正是因为这样,在他经营的大午集团才会有“私企立宪”、“企业内保制度”等等,在这个“大午城”里,孙大午是在按着自己的梦想和思考进行着社会与人生的实践。或许正基于此,这个企业才会遇事不乱、不倒。对于“大午城”的员工与村民而言,又有谁愿意看到这个家散了呢?人心齐自然企业不散,即便孙大午早已不再是董事长。企业文化聚人是大午集团三十年依旧存在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私企立宪的是与非 企业的传承同样是企业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在中国,有太多企业在下一代的传承中倒下。对于中国广大的民营企业而言,因后代不愿继承或继承后改旗易帜是常有的事,多数大企业常常会因传承而消失。大午集团同样也面临传承的问题,但孙大午在退出之前似乎为传承找到了突破口。 2003年的那场牢狱之灾,让大午集团的发展遭到重创。孙大午开始考虑设计一种制度,保证企业在没有自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转。这一制度就是“私企立宪”。次年年末,孙大午正式实施这一制度,私企立宪制保持了大午集团的完整性,产权的整体传承,降低了企业分裂的可能性。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响起了:三权分立,实际上也只是将重大决策权的一部分下放,而孙大午作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其地位并未改变,企业的重大决策肯定还是由他最后拍板。在初期,尤其是“大家长”威信还在时,他可以调解各方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观能否传递,这项制度还能否顺利运行下去? “私企立宪十年了,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孙大午坦言,集团地处农村,主营的是饲料等农副产品,员工多为乡里乡亲,为的是“搭伙过日子”,因此他们有实行这套制度的土壤。在他看来,制度逐步完善后,把它形成为一种习惯,就不再纠结私企立宪本身是一种怎样的制度了。在他看来,集团就是一个社会,“社会是不死的企业。” 目前孙大午的两个儿子孙萌、孙硕都甘愿呆在农村与“大午城”共成长,即使他们都不愿继承父业,集团也会在每一届董事会公开选举出新的董事长或接班人,并不一定非是孙大午的子孙。或许这也是大午集团能够更长久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上一篇:我国农牧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下一篇: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