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甘孟侯:对高致病禽流感流行特点的认识与分析

时间:2013-12-2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甘孟侯 - 小 + 大

研究者曾在迁徙野鸭和水鸟体内分离到H7N7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有研究者在某3个养鸡场附近4只驯养鸭和3只天鹅体内分离到 H7N7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7只感染禽是附近农场的看护鸟。野生水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大多数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常可作为病毒的贮存宿主。禽流感疫病有多种传播途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带毒禽或者被病原毒污染的粪便、水或其他物质而受到感染,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养鸡场与水禽场相邻,甚至有的鸡、鸭混养,要特别注意水禽的禽流感病毒传染给鸡的问题。尽管鸭感染禽流感病毒也有大批发病或死亡,但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是隐性感染。鸭一次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排毒期可达30天左右,大量的病毒随粪便排出,导致湖水、池塘或环境的污染。这些病毒一旦传染给鸡,将造成鸡群的大批发病及死亡。因此,我们建议应把不同品种的禽类隔离开饲养。

4 禽流感病毒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地位和意义

禽流感病毒有感染宿主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感染家禽和野禽,也感染猪、马和人,以及鲸鱼、雪貂等多种动物。尤其是禽流感可能感染人,造成人的死亡,这就使得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我们知道,水禽(尤其是鸭)感染流感病毒以后不发病,不表现临床症状,它是禽流感乃至人流感的贮存宿主。以往的报道都是禽流感病毒经过猪或其他哺乳动物中间宿主以后才能感染人,如H3和H7亚型。而最近的报道表明,禽流感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如H5和H9亚型。这使得盘流感病毒作为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卫生地位更显突出。

香港1997年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引起18人发病,6人死亡后,2003年2月又发生H5N1感染人的事件。1999年H9N2禽流感感染人之后,2003年荷兰发生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导致1名57岁的兽医发病,死于急性呼吸道综合征。2004年越南和泰国等国家也有H5N1感染人和引起死亡的报道。

鉴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感染人,并导致人为病和死亡,因此,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时,应该特别重视人的安全、在疫区所有参与疫情处理的人员;高致病性禽流感饲养禽场的所有人员(特别是接触过禽类粪便的人员)都必须做好消毒卫生工作,防止疫情扩大,也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确保人的健康。当然,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这种“种间屏障”的突破是需要多种条件的,发生几率很小。已有病例显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大部分为老人和儿童,大部分还有抵抗力较弱和与病禽密切接触史的特点,因此,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H5N1)如何感染人以及致病的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5 科学认识禽流感,及时彻底消灭传染源

2004年1月,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血清亚型在亚洲及我国暴发,引起发病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世界许多国家也十分关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病的扑灭工作,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成立了全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发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正组织全国人民贯彻国家制定的各项措施,遏制疫情的扩散,将疫情于初发疫点上彻底扑灭。目前,国务院已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成立农业部兽医局,建立首席兽医官制度,表明了国家对兽医事业的高度重视。相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工作中,只要坚决贯彻执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就一定能够将这次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早日扑灭。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任何一种控制措施的唯一目标就是把疫病控制在初发疫点上,防止疫情扩大和消灭禽流感病毒。笔者认为,只要及时、果断、坚决彻底执行我国政府制定的措施,就能达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可防可控的目的,取得扑灭的效果。

首先,及时发现病情,早期正确诊断,上报疫情,早决策和快速处置,这是能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大和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是划区封锁,严格执行疫区内的各项扑灭措施,认真贯彻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隔离、强制免疫、坚决防止疫情扩大的要求,实行以紧急扑杀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扑杀疫区3公里内的全部禽只,做好清洗、消毒及对所有病死禽及其产品、排泄物以及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和其他物品无害化处理工作,以消灭传染源,以绝后患。

第三是做好禽类紧急免疫接种工作。按照国务院要求,在疫区处延5公里范围内受威胁区的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以建立起坚强的免疫屏障。除对规模化养禽场一个不漏地注射外,农村个体散养户,要求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做到只只注射,以达到免疫屏障的完整性,决不可有漏注或不注的事情发生。


第四是做好疫区内所有工作人员及饲养人员的清洗、消毒卫生和个人防护工作,防止人成为禽流感的传染媒介,防止疫情扩大,保护人体自身的安全、健康。

上一篇:2010-2012年H9亚型AI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血清抗体效价检测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