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站长) 一、“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及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对种畜禽质量测定工作的指示和要求 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了当前我省种畜禽质量测定的现状“生产性能检测能力薄弱,应用于生产的种畜禽质量参差不齐”,点明了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加快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检测中心建设,全面开展种公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后裔测定工作”,明确了“十二五”的工作目标“全面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到2015年,达到奶牛20万头、种猪1000头、禽2万套的测定能力”,并要求加强对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的建设“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检测中心建设投资1.1亿元。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检测中心由奶牛、种猪、肉牛、肉羊和种禽五个检测中心组成,完善提升奶牛、种猪检测中心,新建肉牛、肉羊、种禽检测中心,全面开展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 二、我省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发展现状 (一)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省畜牧良种工作站自2006年在全省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经过6年的发展,专业技术力量、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截止2011年底,已对全省169个规模奶牛场的7万多头奶牛进行生产性能测定,累计测定奶样达72.1万份。2011年测定奶牛4万余头,占全国测定总量的15%。 通过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参测规模奶牛场奶牛305天平均产奶量达到6800公斤,乳脂率3.68%,乳蛋白率3.35%,体细胞数50万个/毫升。与2006年相比,奶牛单产提高1500多公斤,乳蛋白和乳脂率均有明显程度提高,生鲜乳中体细胞数和菌落数量大幅度下降,参测奶牛年平均经济效益逐年明显增加。 (二)奶牛品种、良种登记及奶牛线性鉴定工作 奶牛品种登记、良种登记与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同时起步于2006年。截至2011年底,累计登记奶牛14万头,线性鉴定奶牛9038头。按照良种选择指数法,共选择一胎良种奶牛152头,群体305天产奶量达7吨以上的奶牛群体29个、奶牛个体15076头。 通过品种登记、良种登记及奶牛线性鉴定,对我省规模奶牛场生产现状有了深入了解,为规模奶牛场的科学繁育、种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奶牛场的动态监控。 (三)种猪质量测定工作 我省种猪质量测定工作于2010年月正式开始。截止2011年底,已完成三批共445头种公猪的测定工作,并分别于2010年11月18日及2011年4月28日10月16日举行了第一、第二、第三届种猪拍卖会。全省种猪场参加测定的积极性较高,多家种公猪站、种公猪场参加了种猪竞拍和投标,具有测定成绩种猪均被抢购一空。第四批测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第四届种猪拍卖会将于今年4月28日举行。 对我省的种猪质量测定及拍卖工作各市、县畜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种猪场踊跃参加,养猪相关企业设立展位赞助,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国内同行、省有关部门和省畜牧兽医局的领导亲临会议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其他畜种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定期配合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开展省内蛋鸡育种公司的蛋品采样工作。我省自主开展的种禽、肉用种牛、肉用种羊的生产性能测定正在筹备中。 三、我省种畜禽质量监测“十二五”目标及主要工作 (一)我省种畜禽质量监测“十二五”目标 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及省畜牧兽医局“关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我省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十二五”期间应达到以下工作目标: 全面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到2015年,达到奶牛20万头、种猪1000头、禽2万套的测定能力;完善提升奶牛、种猪检测中心检测能力,新建肉牛、肉羊、种禽检测中心,并全面开展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 (二)“十二五”期间,我省种畜禽质量监测主要工作 1.提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能力,扩大测定覆盖范围 我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起步晚、起点高、进展快、质量好,但仍存在测定能力小、参测奶牛覆盖面低、DHI报告使用效率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按照“十二五”要求,2012—2014年间,每年增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设备一套,到“十二五”末测定设备达到6套,使测定能力由2011年的4万头达到20万头,基本覆盖全省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使所有参测规模场均能正确科学采取奶样、科学使用DHI报告指导本场饲养管理和利用荷斯坦育种网络平台实现目标选种选配。 2.提升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能力,推进我省种猪的联合育种 我省现有种猪生产性能中心全年测定能力只有300头,距农业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规划(2009-2020)”中“2015年起,种公猪站饲养的种公猪必须经过性能测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