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品种良种化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前提

时间:2010-01-13    点击: 次    来源:三农在线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2、良种化问题突出 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在肉用品种培育工作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93%。据统计,全国种公牛站每年只能生产肉牛冷冻精液2000万剂,可配1000万头能繁母牛,而全国存栏能繁母牛有4000万~6000万头,意味着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1/4,每支肉牛冷冻精液售价1元~10元,饲养种用公牛的经济效益低,而且优秀种公牛在肉牛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地方品种虽然有独特的环境适应性和肉质鲜美等特性,但是由于生产速度慢、屠宰率低,近些年农户都喜欢用进口牛改良地方黄牛,地方黄牛冻精需求逐年减少,种公牛站经济效益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地方黄牛公牛数量急速下降,且有些地方引进品种过多,杂交工作缺乏规划和方向不明确,以致造成品种混杂,改良效果欠佳。
    3、基础母牛存栏量不足 近年来养牛效益下滑,受社会生产比较效益的影响,过去的肉牛养殖户不再愿意继续养牛,而是选择外出打工,使肉牛生产的主力军———农村散养户大面积消失,肉牛存栏量下降。牛是单胎动物,每年只生1胎,1胎只生1头,肉牛正常的受孕率为80%,一头母牛从出世到产出一般需26个月~28个月,如果母牛一年没有成功配种受孕,养殖户不但没有收益,且会赔一年的饲养费用,生产利益得不到保证。而肥育用时短,风险小,收益高,致使母牛和母牛犊被大量肥育屠宰,能繁母牛数量下降,后备母牛严重不足,在牛肉价格波动时更是如此。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肥育牛源不足的现象,肉牛生产链条面临断裂危险。
    4、肉牛科学养殖技术普及不够 目前,肉牛养殖户的养殖方法还沿用过去养殖役牛时的传统方式方法,与掌握科学饲养技术的研究人员沟通不够,使先进的技术、优良的产品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基层兽医站和配种站投入资金少,设备不健全,人员知识老化、收入低,队伍不稳定,影响新知识、新技术的宣传和普及;肉牛的人工授精比例低,使良种肉牛精液使用量小,杂交改良速度慢,肉牛产业发展放缓;信息缺乏或缺失使市场与生产脱节,肉牛生产的盲目性增加。
    5、产业化程度低 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肉牛产品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成产业的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和产业市场化。我国肉牛产业化程度低在养殖环节,肉牛生产主要以散养为主,小规模饲养和中等规模育肥场肥育为辅,在屠宰加工环节缺乏龙头企业,定点屠宰和集贸市场销售占主导方式,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连接不紧密,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较为成熟的技术(营养学研究成果、饲料配置加工技术、企业管理技术等)没有集成应用,影响了肉牛产业的生产水平;肉牛生产体系中种牛、带犊母牛、架子牛、育肥牛饲养及屠宰分割、物流配送、超市消费等产业链环节的有效组织与协调有待加强和完善;无论是企业数量、规模,还是加工能力,我国肉牛加工企业的水平都比较低,特别是缺乏一批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对全国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有效拉动,这也是肉牛产业化链条难以形成的关键;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方面的开展工作较少,市场开发明显不足;牛肉产品销售上,忽视各品种、各年龄段、各部位牛肉的区别、分割和加工工艺,缺乏特色牛肉的加工工艺和专业化的加工企业,对肉质的提升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又影响到肉牛的饲养人员或企业在饲养过程中对不同需求牛肉产品的生产追求,对肉牛品种特色的提升也造成了负面影响,难以创立品牌,不能体现不同档次牛肉的不同价格。我国的肉牛基地和肉牛加工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有机、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上一篇:提高奶牛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下一篇:我国肉牛产业现状及热点透析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