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1-02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1.3 理化特性 RV对理化因素的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清洗和消毒猪舍时必须注意此特点。它耐乙醚、氧仿、去氧胆酸钠、次氯酸盐;反复冻融,声波处理。以及37℃下1h仍不失活;pH3.5~10.0范围内病毒保持感染力,对胰蛋白酶稳定,1moL/LMgCL2不能增高其对56℃30min的稳定性;粪便中的RV在18~20℃室温中经7个月仍有感染性;能耐10mL/L甲醛1h以上;氯、臭氧、碘、酚等可灭活病毒;100g/L聚维酮碘、950mL/L乙醇和670g/L氯胺T是有效的消毒剂[4~5]。 1.5 抗原性 RV与呼肠孤病毒和环状病毒无抗原关系,但用补反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免疫扩散试验和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各种动物的RV,发现具有共同抗原---出现交叉反应。这种共同抗原与内衣壳有关,也就是说,内衣壳具有各种RV共有的属抗原。外衣壳内糖蛋白抗原有种特异性,交叉保护试验或中和试验可区别各种动物RV,但Thouless氏等(1977年)对人、牛、猪、小白鼠、狗、羊、马和兔的RV作交叉中和试验,发现高浓度的抗血清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种间交叉现象,但同源血清的中和效价通常都比异源血清高8—10倍以上。1976年Woode氏等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测人、牛、猪、小白鼠、马等RV抗原性关系,发现抗人RV免疫血清以外,其余四种血清能对四种动物RV呈现交叉凝集现象,人的R型也可以被四中抗血清凝集,但S型只能被人抗RV血清凝集。证明动物感染RV后产生两中抗体:抗内衣壳的群特异性抗体,产生种间交叉反应。抗外衣壳的种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或保护性抗体作用[4]。 1.4 培养特性 1980年美国的Waytt将人的Wa株首次利用非洲绿猴肾原代细胞培养成功。轮状病毒在体外不易培养。轮状病毒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用胰酶处理,病毒接种前用终浓度为10ug/ml的胰酶处理。病毒接种24h后就可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肿大变圆、边缘模糊、细胞聚集、萎缩,有的细胞间有胞浆相连,最后细胞死亡脱落。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病变程度加深,出现病变的时间也越来越快。病毒接种后一般用不含血清的维持液培养。但是黄旭雯等人在研究鸡血清对轮状病毒增殖的影响中发现,鸡血清(CS)能增加单层细胞的活力,延迟细胞衰老2~3d,但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降低。同时添加4%的CS和10mg/L的胰蛋白酶效果最好,细胞病变明显,细胞单层能维持到被病毒破坏为止,有利于RV的复制[11]。 轮状病毒感染细胞具有特定的趋向性。在体内只感染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在体外尽管可以吸附许多细胞,但是只感染肾或肠道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轮状病毒可以在MA-104、CV-1、MARC-145等细胞系培养,但最适合用MA-104培养。Carlos A.Guerrero等人通过不同的方法处理MA-104细胞,然后用RRV,SA11,SA感染来检验细胞上的受体,结果发现N-多聚糖(N-glycans)、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胆固醇类(cholestero1)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是不同基因型的轮状病毒侵入细胞的不同受体[6]。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猪、隐性感染及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于后两者不易被发现,因而起着重要的传染源作用。 2.2 传播途径 RV通过密切接触尤其是粪-口途径引起传播或流行;呼吸道传播和垂直传播也已被证实。 2.3 易感动物 自然情况下,多发于2~56日龄仔猪,成年猪感染不会发生严重的临床症状。KaminjoIo JS等的实验表明RV检出率最高的仔猪周龄为2~8周龄(91.1%),检出率峰值为8周龄仔猪[11]。Gelerg等发现仔猪体内排出RV的峰值周龄是3~4周龄。Morilla认为非典型RV感染仔猪的日龄要小于A型,因母猪不能通过被动免疫保护其仔猪口[12]。RV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晚秋及冬季,步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散发,偶见爆发。一旦发生本病,随后将每年连续发生,因为RV在体外有较强的抵抗力,且隐性感染的成年动物不断向外排毒。 3 临床症状 病初,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不良,不愿活动。随后出现呕吐和腹泻。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样,严重者带有黏液和血液。腹泻3~4d后,部分病例出现严重脱水。此病多在2~3d内恢复,死亡率一般为10%。如继发其他疾病,使病情恶化,死亡率可达10%~20%[9]。 4 病理变化 病猪严重脱水,皮毛粗糙。病变位置只局限于小肠,在小肠的后2/3至1/3处的肠壁变薄,通透性增大,呈半透明状,小肠绒毛萎缩。小肠内部含有大量的黄色或灰黄色的液体或絮状物,有腥臭的气味。胃壁弛缓,内含有白色的凝乳块,盲肠和结肠有黄色或褐色的内容物且呈膨胀状。 5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病毒经口进入小肠,在胰酶的作用下,病毒被激活,感染小肠绒毛顶部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增殖,使绒毛上皮细胞死亡,绒毛萎缩,隐窝鳞状上皮细胞代偿性分裂,导致肠内容物吸收障碍,肠壁内外的渗透压比发生改变,体内的离子和水分向肠腔分泌,造成肠腔内液体蓄积,临床上表现为水样腹泻。由于水分和电解质的损失,进一步引起脱水和酸碱失衡,严重者可以引起死亡[6]。 |
上一篇:防控动物重大疫病的六大机制建议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