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转调并举 再创我省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冯继康同志在全省畜牧兽医局长研讨会上的讲话 今年研讨会的主题是:凝心聚力、转调并举,再创我省畜牧业发展新优势。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今年是“十一五”收官年、也是“十二五”奠基年,在两个“五年计划”交替之际,需要我们在一些大的发展思路上进行超前的探讨;二是今年4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下一步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贯彻措施;三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光辉历程,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回顾与总结一下我省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及面临的挑战,以便对山东畜牧业在全国的地位及优势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围绕这一主题,各市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与好的做法。前天,我们参观了烟台市的畜牧业先进典型,很受鼓舞;昨天,各市作了交流发言,很受启发。刚才建林同志传达了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和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围绕会议主题,我讲四个方面问题,供大家参考研究。 一、全面分析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信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数量增长阶段。放开政策、放开市场,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养殖畜禽的快速发展。1989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326万吨,比1979年增加230万吨,年均增长24%,实现了从畜产品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成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中间十年的结构调整阶段。对外开放扩大、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化经营起步,支撑引领着畜牧生产经营者依托资源、面向市场发展节粮型肉鸡、草食畜牛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从1989年到1999年,猪肉在肉类中的比重由90%下降到47%,禽肉和牛羊肉由10%上升到53 %,奠定了我省畜牧业基本产业结构。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十年的质量提升阶段。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国际绿色消费兴起,畜牧业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结构优化、效益增加同步推进的阶段。政府部门和经营主体协同发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深化产业化经营、普及全程质量控制、加强扶持监管服务,质量安全成为畜牧业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和主旋律。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畜牧业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讲,这一过程是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历程,是传统畜牧业逐步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历程,也是畜牧资源大省发展为产业大省的历程,取得了巨大发展成效、实现了多次发展跨越、积累了独特发展优势、形成了许多发展特点。 (一)产业规模大。2009年,肉类总产684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禽蛋37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奶类258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的1/10,其中,肉类总产量连续20年稳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684亿元,从1990年开始,有15年位居全国第一。饲料加工企业1460家,工业饲料产量1690万吨,产值575亿元;兽药生产企业255家,产值44亿元,都位居全国前列。 (二)总体结构优。目前全省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畜牧服务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3:0.03,畜牧二、三产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去年,猪肉产量341万吨、禽肉产量229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49.8%和33.5%,比全国分别低13个百分点、高11个百分点;在畜牧生产中引进品种应用比例约为50%,杂交改良在40%左右,地方畜禽品种大约占10%,实现了在全国的率先引用、率先消化、率先回归;在生产布局上,形成了胶东半岛肉禽、沿高速公路奶牛、沿黄肉牛肉羊、鲁中南生猪、黄河三角洲草业等5大产业优势区域。 (三)生产水平高。畜禽养殖水平高,全省规模饲养比重达70%以上,标准化饲养比重达45%以上,供应出口的达到8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疫病防控水平高,动物发病死亡率常年控制在10%以内,在饲养密度较高、畜禽及产品流通量较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常规疫病的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阻击。产品质量水平高,我省生猪、家禽产品占上海市场30%和70%,牛羊肉占京津市场的30%,并出现每头鲁西黄牛价值14万元,每公斤莱芜猪肉售价80元的高档产品。 (四)加工能力强。全省有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89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9家,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额1300多亿元,产品深加工率35%,加工转化增值率30%,产业化经营覆盖率60%多,明显高于全国特别是主产省水平。全省涌现出一大批如山东六和、诸城外贸、潍坊新昌、潍坊乐港、临沂金锣、诸城得利斯、山东龙大、青岛九联、青岛万福、济南佳宝等全国知名的大型龙头企业,对于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提升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发展外向度高。全省获得出口注册的肉类加工企业161家,畜牧业三资企业982家,累计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亿多美元。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畜产品正常年份出口创汇20多亿美元,肉类出口特别是禽肉出口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兔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0%以上。 这些成绩的取得、优势的积累来之不易,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党中央对畜牧业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得益于各地的大胆创新、合力推动;得益于各级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更得益于全省畜牧兽医部门和广大畜牧生产经营者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分析上述成就与优势的取得,主要在于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工作,做到了五个方面的“坚持”。 一是坚持面向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早在80年代后期,我们就确立了立足国内发展、面向国际提升的战略。在坚持夯实省内市场、积极开拓大中城市高端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开放程度高、养殖基础好、地理区位优越的有利条件,始终把畜产品出口摆在重要位置。在建立出口基地、加强出口扶持、搞好出口应对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畜产品出口实现了从土畜产品到禽猪兔产品的转换、从初级冷冻产品到调理加工制品的升级、从日韩和港澳到欧盟和俄罗斯拓展,引领了全国畜产品出口的潮流,形成了以内促外、以外带内、内外互促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逐步形成发展合力。我们在坚持畜牧业发展市场化取向、调动生产经营者积极性的同时,力争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放开畜禽生产经营自主权、废除生猪统派购制度、取消对猪肉消费补贴,把畜牧业生产经营率先推向市场。而政府则把重点转向扶持调节、执法监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的养殖补贴、猪价调控、监测预警等,更加体现了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调控扶持的针对性,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三是坚持转变养殖方式与推进加工流通相结合,加快推进一体发展。生产发展和加工流通一起抓,推进一体化经营,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畜牧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通过实施畜牧良种工程基本建设、农业良种工程等办法,支持种畜禽繁育和家畜改良,推动建设了近1300多个种畜禽场、2000多个改良站点,形成了与畜牧生产相适应的供种改良能力;通过采取示范引导、财政金融支持等办法,引导畜禽养殖实现了从兼业专业户到养殖场区的转变,形成了年提供生猪4000万头、家禽20亿只、牛奶250万吨的生产能力;通过引导改造升级、扶持产品开发和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了年屠宰生猪5000多万头、家禽25多亿只、肉牛300多万头,牛奶300多万吨的规模,实现了产加销的动态平衡。 四是坚持推动体制创新与注重科技创新相结合,努力增强产业活力。从80年代中后期诸城肉鸡商品经济大合唱起步,在全省迅速形成了畜牧产业化经营潮流,促进了畜牧业组织方式和经营机制的变革;近年来,各地大胆尝试加工养殖相互参股、建设直属基地、开展连锁经营、产销直挂,又进一步深化了畜牧产业化经营。针对形势发展,及时把发展畜牧合作组织摆上日程,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引导、规范服务等措施,使全省畜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8900多个,走在全国前列。与此同时,以“三〇”工程、重大专项等项目为抓手,采取产学研结合方式,围绕畜禽良种、规模养殖、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开展了攻关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五是坚持加快产业发展与实施安全保护相结合,着力实现持续发展。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实施保护作为现代畜牧业“另一翼”予以强化。引导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制定实施布局建设规范,为动物疫病防控奠定基础;全省每年投入疫苗经费近4亿元,对禽流感、口蹄疫等开展了强制免疫,形成了覆盖完善的防疫网络;全省建立153个疫病控制中心、1380个疫病化验室,开展疫病检测预警;各级设立158个动检所,73处道路检查站,全面开展了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实施了胶东半岛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在德城区六和集团启动了生物安全区建设试点;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所有这些,不仅有力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而且奠定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