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现状及其作用原理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干扰素及其类似兽用药品按其功能分类,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抗体、卵黄、血清。产品剂型有冻干制品、液态制品和干粉剂。 干扰素是能够透过细胞膜同病毒、细菌的单位膜上特殊位点直接结合的小分子黏蛋白,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干扰病毒的复制或细菌的增殖,使新产生的病毒或细菌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从而失去其对特定组织和器官的侵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死病毒或消灭细菌。常见的有α、β、γ三种,前一种为酸性,后两种为碱性。 白细胞介素是一种白细胞增殖过程中产生的多糖类蛋白质,能够激活B-细胞和T-细胞,干预免疫细胞的代谢,增强体液免疫能力,应用的目的不是直接杀死病毒和细菌,而是在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提高动物体战胜病毒和细菌的能力。市场上供应的多数为白细胞介素-2。 抗体是一种具有专一性免疫能力的球蛋白,它可以与特定的病毒和细菌相结合,从而形成病毒、细菌和特定球蛋白的复合体,一方面体积增大使其不能通过特定组织和器官的各种屏障,如体液免疫屏障、血脑屏障、细胞膜屏障等;另一方面由于其结构的改变失去致病性。常用的有猪瘟抗体、鸡新城疫抗体、法氏囊抗体以及新城疫-法氏囊二联抗体。卵黄属于一种抗体产品。最常见为鸡新城疫卵黄抗体、新城疫-法氏囊二联卵黄抗体。严格讲,卵黄抗体是抗体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初级产品。2007年以来,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等卵黄抗体也在生产中开始运用。血清同卵黄一样属于一种抗体产品,最常见为猪瘟血清,也是抗体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初级产品。 除了前述产品之外,市场上还有“转移因子”、“植物血凝素”、“黄芪多糖”、“多聚寡糖”、“反义多聚糖”、“金丝桃素”等据说有抗病毒作用的药品,这些产品在基层兽医的临床实际运用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抗病毒或抑制病毒的作用,因为这些产品有的就是干扰素,有的是白细胞介素,有的是抗病毒药品,如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有的则是尚未标明成分的特殊产品。 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很多,目前较为集中的是:应用时机、用量和方法、运输和保管,以及配伍禁忌四个方面的问题。 应用时机干扰素作用于动物体只是使得病毒自身复制出现错误,不在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出现病变,体内病毒的清理仍然需要动物自身具有抗病力。否则,即使不在靶组织或靶器官引起病变的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增多,也会导致动物体正常新陈代谢异常。所以,临床使用干扰素时多用于体质强壮的早期病例(群体发病用于那些假定健康的个体),并且使用后只是缓解病情,对于由于混合感染引起组织和器官充血、肿胀、发炎、功能性障碍等继发症状的病例,仍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支持性治疗或对症处理;对于得到缓解的病例仍然需要接种疫苗,使动物体依靠自身产生的免疫力抵御病毒的再次攻击;另外,即使使用干扰素的早期感染的混合病例,完全痊愈也需要相应的时间。“使用干扰素后立马就好”、“使用干扰素后不会再得病”“使用干扰素后别再想得病毒病”的说法,夸大了干扰素的功能作用,是不科学的。 抗体的运用在于直接同病毒作用,形成抗体-病毒复合体,以减少体内病毒的浓度,从而达到缓解和治愈的目的,使用的前提是确诊。否则,有可能因变态反应而加重病情。另外,对于法氏囊污染严重鸡群,有时也采取免疫前3天~5天肌肉注射双价或单价抗体的做法,以防免疫后抗体水平过低而发生法氏囊疫情。 三、用量和方法 干扰素具有生物活性,运输和保存中的碰撞震荡、温度变化,以及解冻过程中解冻温度、解冻时间、解冻速率、解冻液的性质都会影响其活性。真正的干扰素产品,不论是冻干制剂还是水剂,都标有含量、使用量、保存条件和保存期限。首先,临床使用时应从前述因素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决定用量。一般情况下,保存时间越短,效价越高,保存时间越长,效价越低,使用时应结合保存时间的长短适当加大剂量。保存条件差或经常停电的地方,最好现买现用,因为保存中的停电会导致反复冻融,从而使干扰素失去或降低生物活性。其次,冻干制剂活性优于水剂制品,能够买到冻干制剂的最好使用冻干制剂。这是因为,在运输和保存中一旦脱温,冻干制剂的溶解容易发现,便于经营者剔除失活产品,也便于消费者识别保存不当产品。再其次,解冻过程越短越好,解冻后放置时间越长活性越差。产品带有解冻液的,应使用解冻液溶解解冻。解冻温度35℃~37℃,解冻后温度上升到手臂无明显凉感(26℃~30℃)时立即使用。最后,稀释扩大时应考虑稀释液的渗透压,没有解冻液的冻干粉剂,可使用生理盐水解冻和稀释,切忌使用凉开水、饮水机纯水解冻和稀释。避免由于解冻和稀释过程中由于渗透压不适降低干扰素的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