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5-1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报刊学会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除生态子系统外,各系统总体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具体而言,优质系统虽在2002-2004年略有波动,但到2005年又恢复到稳步增长阶段,这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进而要求畜牧业提供优质的畜产品,然而认识到这点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优质系统的发展趋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高产系统、高效系统呈稳步增长状态,这说明黑龙江省各界对发展畜牧业较重视,省政府提出的主辅换位战略初显成效,畜牧业稳步发展,生产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效益水平也稳步提升,为进一步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生态系统五年间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但系统评价值较低,说明五年间黑龙江省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破坏,在发展畜牧业时还是较充分地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01-2005年黑龙江省发展效益型畜牧业在安全系统方面也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基本保证了畜产品的供给、卫生、生态、质量安全,当然,其对“安全”的认识和发展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其次,我们发现“安全系统”、“高产系统”和“高效系统”的系统评价值较高,而“优质系统”、“生态系统”的系统评价值则较低。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有二[3]:一是黑龙江省资源丰富,位于北纬43°-53°之间,处于世界玉米带和奶牛带,面积辽阔,气候冷凉,生物多样性强,具有发展畜牧业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发展有基础。到2005年末,奶牛存栏达到164.3万头,五年增长了135.4%,年均递增?18.7%。牛、羊、猪、禽出栏量分别达到了339.2万头、738.5万只、2 238万头和3.0亿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06.3、102.7和440.2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460亿元,较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递增高达16.7%;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8.1%上升到40%。双城、呼兰、肇东、杜蒙等市县,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50%,人均牧业纯收入超千元。围绕乳品、肉类、家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了一大批畜牧业养殖基地,规模养殖比重已达50%以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对接形式,进一步密切了产加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集中投入等办法,加强了畜牧业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农民发展畜牧业基本上可以实现防疫治疗、繁育改良、技术指导、饲草饲料供应和产品收购五不出村。饲料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到2005年,全省已拥有各类饲料加工企业785家,产能达到890万吨,创产值127亿元,为畜牧业大发展提供了饲料?保障。 另外,尽管近几年逐步加大了动物防疫力度,保住了非疫区的位置,但疫病威胁仍然存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仍未达到完全控制程度,尤其是国家实行重大动物疫情发布制度后,动物疫病不仅制约着畜牧业生产,影响着产业的安全保障水平,而且对畜产品销售和流通也将产生更直接的影响。随着规模化饲养业的发展,动物排泄物、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综上,造成了“安全系统”、“高产系统”和“高效系统”的系统评价值较高,而“优质系统”、“生态系统”的系统评价值则较低情况的出现,这也是黑龙江省进一步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提供了抓点。 从图2 我们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态势呈逐步上升态势,发展畜牧业仍有巨大的空间。其综合评价数值在0.6-0.8之间,正初步向0.9靠近。这说明虽然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如果按本研究所设计评价指标来衡量,基本上只处于及格到中等阶段,距离良好还有一段差距。但毕竟省政府倡导大力发展畜牧业时间较短,所以黑龙江省发展畜牧业仍有巨大空间。 黑龙江发展效益型畜牧业市场有容量。[3]畜牧业是餐桌经济,是食品工业的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黑龙江省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正在快速增长。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毗邻,这些地区畜产品市场容量大,商品价位比较高,由于受资源和成本约束,畜产品主要靠进口,这给具有地缘优势的黑龙江省畜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市场。 黑龙江发展效益型增长有空间。[4]目前,我国南方发达省份以及畜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由于人多地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受到了严重的资源和成本制约,畜牧业发展出现了减缓或下降的趋势。从全国总体形势看,整个畜牧产业已经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西转移,黑龙江省已成为国家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兴肉牛、生猪、肉羊和禽业优势产区。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发展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那么黑龙江省畜牧产业就有可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 |
上一篇: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的经济学分析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