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制菜 “身份” 再明确:从模糊地带到政策界定的进化史 (一)国家层面首次 “划界”:六部门新规厘清产业边界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政策层面精准定义预制菜: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诸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同时严格排除以下三类产品:1. 中央厨房自制半成品(仅配送自有门店的净菜、半成品,归属餐饮环节);2. 主食类食品(速冻面米、方便食品、汉堡等);3. 即食凉拌菜(无需加热的沙拉、即食卤味等)。这一明确界定,有效终结了 “预制菜 = 所有半成品” 的模糊认知,为后续监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依据。 (二)地方实践细化标准: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的监管创新 各地积极通过地方标准对预制菜管理进行细化:1. 长三角发布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明确要求,对外销售预制菜的中央厨房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并清晰界定生制 / 熟制预制菜的加工流程和存储条件;2. 浙江省出台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将预制菜细分为即热、即烹、即配三类,对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10^4 CFU/g)和冷链运输(冷冻产品≤-18℃)提出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3. 上海市团体标准 T/SFSF 000015-2023 首次将 “冷却、冷冻” 纳入必备工艺,同时排除单一主食和初级加工农产品,有力推动预制菜向规范化生产转型。 二、标准体系 “拼图”:国家标准缺位下的地方与行业自救 (一)现行标准 “五花八门”:企业各执一词的混乱现状 由于目前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市场上预制菜执行标准呈现多样化态势,多达十余种:1. 速冻调制食品(SB/T 10379-2012):约 80% 的速冻预制菜以此为标准,规定过氧化值≤0.25g/100g,但该标准未涵盖冷藏类产品;2. 方便菜肴(QB/T 5471-2020):主要针对即烹类预制菜,要求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沙门氏菌限量≤10 CFU/25g;3. 企业标准:部分头部企业如谷言、冻品先生自行建立标准,其菌落总数控制较行业标准更为严格,约严格 30%,然而缺乏通用性。 (二)关键指标管控差异:微生物污染风险暗藏 “分级雷区” 理化指标:动物性预制菜的过氧化值(用于反映油脂氧化程度)普遍接近 0.2g/100g 临界值,部分中小厂产品超标率达 15%;2. 微生物指标:即热类预制菜菌落总数允许≤10^5 CFU/g(熟制肉制品标准为≤10^4 CFU/g),当冷链出现断裂时,超标风险激增 3 倍;3. 标签标识:仅有 40% 的产品明确标注 “生制需彻底加热”“熟制复热温度≥70℃”,在因消费者误操作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60% 源于标签误导。 三、风险暗藏全链条:从车间到餐桌的三大 “定时炸弹” (一)生产端:中小厂微生物污染率超行业均值 2 倍 湖南省抽检数据显示,中型预制菜企业的加工人员手部、设备表面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达 28% 和 25%,显著高于龙头企业(5% 以下)。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将杀菌时间从标准的 12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导致蜡样芽孢杆菌残留率上升 40%。 (二)流通端:冷链 “断链” 成最大隐患 超 80% 的消费者曾遭遇预制菜包装破损、解冻变质问题,其根源在于:1. 运输环节:小型配送商使用老旧冷藏车,温度波动超 ±5℃(标准为 ±2℃),致使微生物繁殖速度提升 50%;2. 存储环节:商超冷柜断电后重启不及时,某品牌酸菜鱼在常温放置 4 小时后,菌落总数从 10^3 骤增至 10^6 CFU/g。 |
下一篇:鸡排产业正在经历的双重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