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大量采购价格低廉的调理肉原料,经简单加工、包装后,以高价当作 “原切肉” 售卖。这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 “原切肉” 的信任与追求,通过模糊产品概念、虚假标注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购买 。例如,在产品包装上,故意将 “原切” 二字印制得格外醒目,而对可能暗示为调理肉的配料信息,用极小字体、模糊表述一带而过 。还有商家在宣传时,刻意强调肉的品质、口感,对添加剂避而不谈,致使消费者误以为购买的是纯正 “原切肉” 。 消费者期望以合理价格购买高品质 “原切肉”,享受原汁原味的美味,却因商家的不诚信行为,不仅经济受损,还可能因长期食用含有过量添加剂的调理肉,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消费者李女士,在超市购买一款标注 “原切” 的羊肉卷,因价格略高,以为品质有保障,然而煮制时浮沫众多,口感远不及之前购买的原切肉。经检测发现,该羊肉卷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并非真正原切肉 。李女士表示:“花费高价只为购买优质肉类,却遭商家欺骗,实在令人失望 !” 类似李女士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因商家的不诚信行为而权益受损。 五、消费者维权困境 消费者发现可能买到 “假原切肉” 后,通常会选择维权,但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 消费者赵先生在某电商平台购买标注 “原切” 的羊肉卷,食用时感觉味道异常,怀疑为调理肉。联系商家要求退货退款时,商家要求其提供检测报告,证明羊肉卷不符合 “原切肉” 标准 。赵先生无奈表示:“作为普通消费者,不知如何检测,也不知何处检测,检测费用亦是一笔不小开支,为百八十元的羊肉卷耗费精力,实在不值。” 事实上,类似赵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商家面对消费者质疑时,常以各种理由要求消费者提供检测报告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获取检测报告难度较大。一方面,检测机构难寻,多数人不知如何选择正规、权威检测机构;另一方面,检测费用高昂,一份肉类检测报告费用可能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且检测过程繁琐,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致使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 此外,电商平台的售后规则也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目前,多数电商平台对生鲜类产品有特殊售后规定,一般超过 7 天不再提供退换货等服务 。这意味着,若消费者购买预包装牛羊肉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发现问题并提出维权诉求,可能只能自行承担损失 。如消费者孙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一箱牛肉卷,因工作繁忙,收货后十余天才打开食用,发现口感和味道异常,怀疑为问题肉 。联系商家和平台维权时,被告知已超过售后期限,无法提供退换货服务 。孙女士气愤地说:“并非故意拖延,只是无暇顾及,怎能因此剥夺我的维权权利 ?” 在这场 “原切肉” 维权博弈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仅要面对商家推诿、平台规则限制,还要承担高昂维权成本 。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导致 “原切肉” 乱象愈发严重 。 六、多方协同,保障餐桌食品安全 “原切肉” 乱象频发,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也对市场公平秩序造成极大冲击,需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和生产企业等多方协同,共同守护百姓餐桌安全。 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秩序维护者,责任重大。鉴于电商渠道已成为预包装肉类销售主阵地,需尽快建立适应电商特点的巡查机制。一方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电商平台预包装牛羊肉销售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通过设置 “原切”“调理”“添加剂” 等关键词,精准筛选可能存在问题的产品和商家 。一旦发现异常,迅速展开调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加强与电商平台、检测机构等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与电商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平台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商家违规线索 ;与检测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检测工作高效、准确开展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不良商家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例如,对于以 “调理肉” 冒充 “原切肉” 的商家,除依法给予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外,还可将其列入失信名单,限制其市场准入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