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加工业在食品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推进商丘肉类加工业转型升级,是培育2000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支撑。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肉类加工业的产业布局绝不可以局限于一省或某一个区域,而是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只有立足于全球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走在整个行业前沿,才能赢得话语权。 1、全球肉类加工业现状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食品工业产值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10%,其中,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成为我国第一大食品产业。 在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肉类加工业经历了计划—起步—发展—跨越四个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产业大而不强、行业效益不高等问题,在肉制品消费结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重视营养、品牌、情景消费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中国肉类加工企业还存在规模普遍较小,国际知名大型企业屈指可数,且多以屠宰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企业较少等问题。 发达国家的肉类加工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肉类加工业发展也经历了与中国相似的发展阶段,但由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起步早,肉类加工业规模和集中度较高。据USDA报道,2018年美国整个生猪产业链产值接近1000亿美元,其中肉制品环节产值超过600亿美元,产业集中度高达65%。德国肉类加工业占食品产业GDP的比重高达25%。 回顾发达国家的肉类加工业发展路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肉类加工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二是肉类消费更多元化,禽肉占比增加。如美国,2018年鸡肉消费量由1980年的194万吨增加到1372万吨,占比增长到39.4%。三是深加工率高。如德国肉类深加工率高达60%以上。四是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拥有完善的肉制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肉类加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一杆秤卖肉”的传统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养殖、机械化屠宰、精细化分割、冷链流通、连锁销售”的现代肉类生产经营模式。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现代屠宰理念和工艺技术以及HACCP、安全追溯等安全控制体系已经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我国低温肉制品占比逐年上升,加工工艺技术正逐渐接近、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肉制品,国家针对传统肉制品现代化工艺技术提升改造持续支持,重点围绕畜禽等传统肉制品加工理论、现代化工艺技术与装备进行研发,在一些企业建立了传统肉制品工业化生产线,有力推动了我国传统肉制品加工的技术进步。 2、商丘肉类加工业的短板 商丘小麦产量多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30,是名副其实的‘豫东粮仓,打造和‘豫东粮仓’相匹配的肉类加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来看,商丘肉类加工业短板还比较明显,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从目前来看,商丘缺乏大型肉类加工企业,更缺乏品牌企业,早前一些能叫得上名字的企业,如今发展严重滞后,亟需打造具有商丘特色的优质肉类品牌。跳出商丘看商丘,也许看得更清楚一些,现在,商丘肉类加工业的短板还很明显。 一是肉类深加工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生鲜肉品比重过大,深加工肉制品比重仍偏低;肉类加工业产值与原料肉产值比值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肉类加工业集中程度仍然比较低,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低。肉类加工企业仍是低利企业,肉类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分配不均衡,抗风险能力差。 二是工程化技术不足。肉类加工技术以单项居多,集成度低,工程化不充分;企业热衷于引进,未能通过工程化技术集成有效解决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问题;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推广缓慢。 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技术成果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政府和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且方向不合理,科研成果与生产之间的衔接不紧。 |
下一篇:杨小勇:产品创新力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