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03-12 作者:王圆圆 ,李宁,陈国亮,王楷宬,袁建国- 小 + 大
2.4 剖检及临床症状 2.4.1 临床症状 采食量减少,母鹿难产,腹泻,排绿色稀便,带血,后变为黑色,有恶臭味(图 3);少量鹿表现腿肿、跛行;发病后 3~5 d 死亡。
图 3 暗红色稀粪、粪便变软 2.4.2 解剖症状 小肠粘膜有出血点,肠系膜变薄,瘤胃溃疡,心内膜出血,心肌炎等。 2.5 实验室诊断 采集死亡病例的心、肝、脾、肺及回肠内容物,以及发病鹿的粪便样品进行革兰氏染色后涂片镜检,可见有大量带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呈单个或成双排列,有的呈短链状,因而诊断为鹿源魏氏梭菌。 3 干预措施 自 6 月 10 日起对发病鹿进行隔离饲养,紧急消毒圈舍,彻底清理杂物,隔 1 d 消毒 1 次,每隔 5 d 换 1 次消毒药,连续 20 d;采用魏氏梭菌三联苗对全群紧急接种,大鹿免疫 2 mL,小鹿 1 mL;对症状较轻的发病鹿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加头孢噻呋钠(鱼腥草注射液稀释),症状较重的病鹿用左氧氟沙星输液,补充免疫因子,口服补液盐,防止酸碱失衡;对死亡鹿的粪便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清理料槽,降低饲料中豆粕比例。1 周后回访,鹿群死亡得到控制。 4 病因假设与验证 4.1 病因假设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鹿场生产方式为自繁自养,管理不规范,对鹿群基础免疫不重视,饲料比例根据自己意愿随意配制。5 月份因怀孕母鹿较多,为了给其增加营养,对全群鹿随意提高了豆粕饲喂比例。当大鹿采食大量高蛋白饲料后,其瘤胃微生态平衡被打乱,菌群不适应,使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产酸,进入肠道后,导致魏氏梭菌产生毒素,毒素不能被排除,从而引起中毒死亡。由于幼鹿同母鹿一起饲养,母鹿发病后,间接引起小鹿发病。因而推断是因擅自提高豆粕比例诱发了魏氏梭菌病,从而引起鹿群死亡。 4.2 病因验证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综合判定引起该鹿场梅花鹿死亡的病因是魏氏梭菌。通过使用抗生素进行干预治疗,及时控制了疫情,也符合魏氏梭菌感染特征。 5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确定引起该起疫情的病原为鹿源魏氏梭菌。针对该起疫情,其主要原因是擅自提高饲喂豆粕比例。建议该鹿场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消毒意识,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合理调整饲料营养比例,更换饲料时应有步骤的适度调整,不应突然更换。饲养区应定期清除粪便等污物,定期清理料槽,发生疫情后应及时隔离病畜,并送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便及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使损失降到最低。在抗生素选择上,最好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避免滥用。此次治疗是反复临床试验总结出的经验,所以效果较明显。鹿场主采纳此次建议,对鹿场进行了合理改造,改善了饲养管理,重新制定了免疫程序,并增加了发病鹿隔离治疗栏,1 个月后该鹿场未再发生梅花鹿死亡现象。 |
下一篇:商品肉鸭多发病抗体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