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可接受性(Acceptance) 是指个人和组织参与、使用监测系统的意愿,是系统内部操作人员与外部使用系者的自发积极性,是相对主观的指标,会影响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时效性。评价可接受性可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进行,通过报告表格的完成情况、参与率、报告率、访谈完成率、问题拒答率、数据报送时限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价。 1.10 数据质量(Data quality) 是指监测系统所收集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即数据的可信度,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数据质量的高低可影响到监测系统的可接受性和代表性。质量较高的系统更容易被接受,代表性更好。数据质量受诊断试验特性、表格清晰度、数据填报人员培训、数据管理及系统时效性等因素影响。 1.11 成本 - 效益(Cost-benefit) 成本是指监测系统建立和运行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时间、技术人员、资金、标准和指南、设施设备等。效益是指监测系统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收益,不仅仅局限于钱,也包括监测系统运行所避免的损失,如资源的优化使用、动物生产和公共卫生的提升、疫病认知的提升或贸易量的增加等。 效果(Effectiveness)是效益的一部分。成本 - 效果在监测系统中反映的是每年每监测到一个病例的平均成本和每个监测单元每年的运行成本,可通过成本 - 效果决定树模型、马尔可夫模型,比较某病在监测与未监测条件下的成本和结果(产量与存活率提高、发病率降低、疫病负担减小等)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大小。 1.12 交流(Communication) 是指监测系统的数据提供者、分析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评价这一指标主要关注信息交换的方法和容易程度,包括所提供的信息、时效性、输出类型及传递信息的措施等。有效的交流渠道和策略可以提高参与者对动物疫病的认识、参与意愿和系统的时效性。研究表明,口头交流(直接交谈、收听广播或参与会议)比书面交流更为有效。 1.13 数据管理 是指数据录入、存储、分析和共享等多个方面。评价监测所产生的数据是否得到有效管理,通常包括数据库结构是否合理、数据储存是否予以有效说明和易于理解、数据质量和安全是否有标准等方面的内容。成熟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指南和数据管理组件。数据管理指南中要详细说明数据来源、格式、收集方法、数据分析和解释、人员培训等内容,且数据管理系统可根据监测目的、疫病类型等进行调整。 2、评价步骤与内容 监测系统评价步骤一般包括界定评价的范围、描述所评价监测系统的特征、确定监测系统评价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估、报告与交流。具体步骤与内容如下。 2.1 界定评价目的和范围 界定监测系统评价目的和范围,首先要在描述开展评估原因和所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评估目的。一般情况下,评价目的包括评价监测目的是否实现,监测系统的成本与效果、可操作性、效率、可信度等。 2.2 描述所评价监测系统的特征 2.2.1 界定和描述监测系统的目标和组成。需要界定的目标是指具体的目标,如发现新发病、外来疫病或确定疫病发生水平、分布状况等。描述监测系统组成是从不同数据源或根据不同的行为来说明监测系统的结构。如果仅评价监测系统的一个组成,还要说明监测系统的其他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 2.2.2 描述监测系统对应动物群体的卫生状况。 每种监测系统或组成都有其特定的监测对象。在掌握该种动物群体基本价值链的基础上,描述监测系统或监测活动所覆盖群体的特征,包括区域分布、规模化程度、调运等,以及这些特征近期变化情况,以此判断或定量计算监测系统某些属性。 2.2.3 描述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从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果发布 3 个方面进行。描述数据收集需要具体说明谁提供数据、谁收集数据、在何地收集数据、如何收集和记录数据、数据种类、是否有数据收集标准、数据收集人员是否接受相关培训、病例定义是什么等内容。描述数据管理需要说明数据如何记录、储存,如何管理,是否有质量保证程序、数据处理标准和数据验证程序等。分析结果发布包括数据分析与结果发布。数据分析要说明分析方法,是否有相应指标及其计算过程;信息传递要说明人员相互间交换信息的方法、频率及采取的行动等。通过对监测系统结构的描述,找出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2.4 确定与监测系统有关的所有人员。确定监测系统运行付费方,数据提供、分析与结果使用人员,根据结果采取行动时的受益、付费和遭受损失的人员等。这些人员是评价某些属性所需数据的来源。 |
上一篇:新型猪伪狂犬病流行情况及净化措施
下一篇:奶牛场结核病感染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