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末,当时养鸡在农村来讲是个出路,不光能养家,弄好了还能发笔小财。 20年后的今天,养鸡已变成大部分中小从业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老养殖区(比如辽宁)筹10余万资本,养三两千只蛋鸡,冒巨大风险,倾一人之力,养三两年之后,一算账,赚了一堆砖头和一屁股饥荒,这种情形不在少数。 商品蛋鸡业现在究竟怎么了?辛辛苦苦的养鸡户为何落得如此不堪?这是每一个养鸡人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种鸡场比商品蛋鸡场处境要好一些,而且事关网站敏感话题 暂不讨论) 商品蛋鸡业具备所有的弱势行业的所有弱势特点:卖出的主要产品(蛋。毛鸡。甚至鸡粪)没一样自己有定价权,买入的原料(雏 料 药)也同样没有一点定价权,我们只能寄希望蛋商料商 药商 屠宰商他们本行业内部竞争倾轧施舍给我们的一点残汤剩饭过活。不但,没有丝毫议价能力,再加上天然的不能止损(不但在亏损时必须照常支出照常生产, 就是已产出的蛋过段时间也会变质)。还要独自面对疫情的毁灭性打击,我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还有比蛋鸡业更畸形的怪胎。 除了天然的不能止损因素外,没有议价能力的原因是蛋鸡业者的小而散:规模小,不团结。 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呢? 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多大才会垄断一方的蛋价?3-5万只鸡能吗?况且养蛋鸡只有很少的盈余,3-5千的中小鸡场糊口尚且艰难,如何才能攒下资本做大做强? 做品牌蛋? 这想法很好,要想出名,3-5万鸡的鸡场资产全卖了够广告和营销的费用么?几乎是奢望。 要么我们寄希望于政府抬高养鸡业的门槛,阻止新人进入。但现在政府的做法不是抬高门槛,而是从生物安全的需要出发,意图消灭中小蛋鸡户,可怕的是万只以下的鸡户占养鸡户的90%左右,消灭如此比重的鸡户,从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上看,政府现在的方法是不是有些愚蠢呢?会不会弄成大规模的没见多,中小的也没了呢?养猪业就是前车之鉴。 想来想去养鸡户要想生存,只剩下一个法子,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集中采购, 集中出售,提高议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行业协会要有足够大的地域,要有足够大的权力控制住本地区的总体饲养规模,使养鸡效益有个基本的保证。 现在政府号召成立蛋鸡生产专业合作社,如果不是流于形式,应该是个好苗头。 但我觉得行业协会如果不能真正的根据需求控制饲养规模,没有规模上的控制,会员出售产品价格时的自律,恐怕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上来说,蛋鸡专业合作社做好了也充其量只能在采购上与对方议价(这还有个前提:合作社领导人得首先是个圣人),在销售上不会与邻(近合作社)为壑。 但根本上的,不以产销平衡为基础的鸡蛋销售价格,注定是短命的。 也就是说不能控制规模,就不能消除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蛋鸡业这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就不能保障大部分从业者有个合理的收益,即便成立蛋鸡合作社也不能改变蛋鸡业从业者目前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处境。 |
上一篇:我国肉鸡价格调控机制
下一篇:2009年家禽业十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