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商品种猪场后备母猪PRRSV血清驯化技术与实践

时间:2025-10-29    点击: 次    来源:大华农    作者:游新发 - 小 + 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全球养猪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其高传染性和免疫复杂性导致病毒在猪群中持续循环,给规模化猪场造成显著经济损失。后备母猪作为种猪群的核心更新群体,其引入过程中的PRRSV感染状态直接影响繁殖群稳定性——若未经科学驯化直接混群,可能引发病毒基因重组、免疫逃逸或繁殖障碍爆发,成为疫病传播的关键风险点。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升及病毒变异株涌现,传统驯化方案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如国外某猪场采用病猪接触驯化时死亡率高达5~15%,而国内猪场因生物安全条件差异,亟需建立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的驯化体系。国内有许多猪场盲目跟风PRRSV净化,这要取决于本场的场址、硬件设施、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人员素质、执行力和资金实力,如果是商品种猪场大可不必,应追求比较稳妥的方案,即蓝耳阳性稳定场,生产成绩也一样可比肩蓝耳双阴场。因此,优化后备母猪PRRS驯化策略、降低感染风险、提升免疫均一性,已成为当前防控PRRS、保障猪群健康可持续生产的核心课题。

本文旨在聚焦后备母猪PRRSV血清驯化的科学原理、关键技术、效果监控与挑战应对,为优化猪群健康管理提供实践指导。血清驯化是通过采集本场PRRSV阳性猪血清,经处理后接种后备母猪以实现病毒控制的方法,具有可人为控制感染时间、抗体一致性强等优点,但需注意抗原稳定性及继发感染风险。

一、后备母猪PRRSV驯化的核心目标与驯化前准备

1、核心目标

建立特异性免疫力:在配种前通过接触病毒诱导免疫反应,形成针对本场流行毒株的保护力。

控制病毒排毒:确保入群时病毒血症已清除,排毒量极低或停止,避免成为新的感染源。

实现免疫同步化:保证同期入群后备母猪免疫状态一致,减少群体内传播风险。

维持猪群稳定:防止新引入后备母猪打破基础群PRRS稳态,避免生产波动。

2、驯化前的准备

严格隔离管理:隔离地点需远离核心群3km以上且位于下风口,引种时间为12-16周龄(体重50kg左右),隔离期不少于3周。

种源健康报告:种源场需提供近3个月PRRSV抗原(PCR)阴性报告,无蓝耳病临床症状和生产数据(如月流产数据、保育猪死淘数据及中大猪呼吸道疾病情况)。若为阳性场,需提供PRRSV测序报告。其他病原要求CSFV、PRV、ASFV、PEDV抗原阴性,体况评分≥3分(5分制)。

后备猪健康评估:引种后(0~3天)立即通过PCR和血清学ELISA检测确定PRRSV初始感染状态(阴性、阳性稳定或阳性活跃),了解后备母猪蓝耳病感染状态.

二、血清驯化核心操作步骤与配套管理措施

1、血清制备与定量

采集本场PRRSV阳性猪(流产母猪、临床症状明显保育猪等)全血,离心分离血清后进行qPCR定量,确保病毒滴度在10^2-10^4TCID50/ml(CT值25-28可直接使用),亦或是10^4病毒粒子/ml(CT值22~23)。稀释液需添加双抗(2万单位青霉素/ml+1万单位链霉素/ml)并冷藏处理,接种剂量为2ml/头。

2、其他病原防控

驯化的血清需排除PEDV、CSFV、PRV、ASFV等病原,确保仅引入PRRSV单一毒株。

3、接种前后中化药保健

血清接种前7天至接种后7天,通过饲喂50%泰万菌素400g/t+复方阿莫西林1kg/t+大华农热毒清或扶正解毒散3kg/t,降低细菌继发感染风险和提升猪群抗病力;驯化启动后,场内可执行2次蓝耳对型灭活苗免疫(两次之间间隔21天)。

上一篇:109家牧场奶牛炎症与疼痛管理现状的调研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