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4 点击: 次 来源:易邦生物 作者:刘红祥 - 小 + 大
近年来,支原体发病日益凸显严重,特别是MS的感染更加明显,在实际生产中临床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常因误判而造成较大损失,现汇总临床中不同表现形式,掌握发病规律,及时综合防控。 一、感染特点 支原体有鸡毒支原体(MG)与滑液囊支原体 (MS)之分,目前MG国内感染较为普遍,但近年来MS感染压力较大;感染品种广泛;垂直传播与水平感染共存;鸡苗质量与支原体感染率息息相关。 二、临床表现 1、雏鸡张口喘表征。喷雾免疫后或免疫新支活苗后出现一定比例的张口喘鸡只,有的出现气管、支气管堵塞现象,应用抗生素后可较少或改观症状。 2、7-10日龄死淘高表征。4-5天后开始死淘增加,弱雏多,解剖显示雏鸡气囊干酪物明显,后期激发大肠杆菌,经反馈可见父母代种蛋毛蛋率高。 3、种鸡产蛋波动,蛋壳“太阳蛋”,毛蛋率高。种鸡大群正常,但产蛋波动范围较大,蛋壳质量差,蛋壳端部粗糙,有的形成“太阳蛋”,伴随毛蛋率高,商品代鸡苗质量差。 4、育成鸡消瘦、瘫痪,生长不良表征。商品代或育成期种代出现消瘦、瘫痪鸡,死亡率低但淘汰率高;商品代多在5周后出现,育成种代多在8-10周出现,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后期生产性能。 5、活疫苗免疫后呼吸道反应凸显表征。不同时期的活疫苗免疫鸡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大群正常,有的持续性,有的一过性,严重的后期激发顽固性大肠杆菌。 三、原因分析 1.种鸡场生物安全操作与意识薄弱,造成支原体过早感染,鸡场形成循环感染态势,造成育成种鸡腿病、孵化率低、毛蛋率高、雏鸡质量差的困境。 2.种鸡过渡使用(强制换羽),造成种鸡群体质差,间接造成雏鸡质量差,死淘率高的特点。 3.免疫意识差且免疫程序混乱,不了解本场疫病感染规律,不能及时处理鸡场疫病的困扰。 4.管理粗放、通风不良、饲料劣质等造成鸡群处在多重应激之下,易发生支原体的感染。 5.不规范冻干活疫苗的使用,造成支原体对鸡场的污染。 四、综合防控 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屏障。全进全出的鸡场设置,避免车流、物流、人流等造成的水平传播因素,达到无支原体感染状态。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与检测方案 ①制定本场的支原体检测方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病原扩大化。定期采集血清与棉拭子进行野毒感染压力检测与病原阳性率检测,以便确定免疫与药物预防机制。 ②支原体活疫苗要在病原阳性前免疫,要时时利用试剂盒进行支原体野毒抗体感染的评判。利用试剂盒检测支原体抗体水平判断野毒感染时机,适时进行MG活疫苗的免疫。 ③了解支原体灭活疫苗的免疫优势,根据鸡场现状适时免疫。 灭活疫苗(MG+MS)产生的循环抗体不能阻止支原体野毒的感染,但能减少或避免支原体经蛋垂直传播概率。 灭活疫苗(MG+MS)免疫可提高雏鸡母源抗体,避免雏鸡早期过早感染。 灭活疫苗(MG+MS)免疫后鸡群或鸡场生产性能、经济效益改观是最大收益,而不能一味追求抗体水平高低。 ④支原体抗体检测判定 支原体SPA(平板凝集)抗体与疫苗免疫保护性有相关性,平板凝集抗体2倍以上有保护力。 ELISA抗体水平高低与保护力无明显相关性,高的抗体水平不一定有高的保护率,还与毒株毒力有关。 ELISA抗体连续性检测可判定鸡群野毒感染曲线,ELISA抗体与SPA抗体无明显相关性。 3、综合防控措施 注重与加强饲养管理、温湿度控制、通风管理,提高鸡群体质。 通过监测及时淘汰发病鸡,确定易感日龄阶段,疫苗免疫与药物配合进行相对净化。 活疫苗免疫前可投呼吸道敏感药物,活疫苗免疫后避免呼吸道药物的使用,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附支原体免疫方案:
附支原体药物使用方案: 3-4W、8-10W、20-22W、30-35W投强力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利高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减少支原体的感染概率。 |
上一篇:僵弱猪问题防控思路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