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李剑飞 - 小 + 大
2、基层兽医队伍结构与素质得到优化 北流市将村级动物防治员的日常管理划归企业代管,采取淘汰大龄人员,向社会吸收专业对口人员的方式打造年轻化防疫队伍。相对2020年,村级动物防治员平均年龄降低16岁。企业邀请大学教授、行业领域专家对防疫队伍开展疫病诊疗、采样等多种技能培训,线上线下举办30余场培训班,累计培训8000人次。目前取得畜牧兽医职称认定(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占比由试点前的32%提升到57%,中专以上对口或相近学历占比从48%提升到100%,为兽医社会化服务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基层兽医人员待遇与地位得到提高 受企业代管的村级动物防治员就业岗位实行“1+N”模式。“1”指的是完成强制免疫任务,“N”为变量,指动物诊疗服务、畜禽销售中介、兽药饲料销售等经营性服务。他们除获得免疫报酬外,还获得经营性服务收入。2023年基层兽医人员人均收入3.2万元,其中最高的7.5万元,比试点前提高了6.7倍。基层兽医人员职业卑微的社会刻板印象有所改变,职业的自豪感、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质的提升。 4、动物防疫监管手段与实效得到肯定 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将强制免疫等公益性服务业务交由具有资质和能力的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北流市创新兽医服务供给方式,试点实行兽医社会化服务,这不但减少了基层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任务量,而且能让其摆脱繁重的防疫服务工作束缚,使其专心集中力量抓主业,达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真正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作用。自治区在重要会议上通报表扬了北流市兽医社会化服务工作,并作为经验典型在全区宣传推广。 三、存在问题 1、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后劲不足 现有的兽医社会化服务人员以原有村级防治员为主,吸收职业兽医的人才少,很难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项目。无动物诊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构参与服务。大型规模养殖场聘请有自己的团队,接受服务的意愿不强,其他的习惯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大包大揽”,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造成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缺乏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2、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力度很有限 面对庞大的养殖量和动物疫病防控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上级经费不能够保证每年都有下拨,每年都能足额支持,在突发疫情的应急储备资金方面尤为不足。德林社公司日常开展的各项兽医服务均是由其先垫支,待市农业农村局考核验收通过后才拨付企业,企业运行举步维艰。 3、村级防疫员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 村级动物防治员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乡村兽医演变而来。试点后,大部分村级动物防治员被淘汰,他们大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为兽医事业贡献了二三十年,被淘汰后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无任何经济补偿和养老保障,造成非法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是政府部门的一个沉重负担。 四、工作建议 1、拓宽兽医服务业务,提升组织发展空间 各地应当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和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建立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为有意愿的养殖散户提供有偿技术服务。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