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饲料营养 > 文章

果蔬加工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

时间:2025-02-11    点击: 次    来源:饲料工业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1.2 微生物发酵

微生物发酵也是果蔬加工副产物饲料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处理过程中,发酵菌种的选择必须符合安全原则,且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也不能破坏环境固有的生态平衡[28]。同时,菌群自身还需具备良好的代谢能力,可以有效降解大分子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目前,主要有乳酸菌、酵母菌、黑曲霉等微生物被用于果蔬副产物发酵。白秀梅等[29]研究表明,在木薯渣中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能够降低粗纤维含量,改善适口性。巩莉等[30]报道,利用复合菌(绿色木霉、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处理后,苹果渣中的粗蛋白含量提高。

2.1.3 菌酶协同发酵

菌酶协同发酵是在果蔬加工副产物中添加菌种和酶制剂,酶将非淀粉多糖水解为单糖,为菌种生长提供能量,而菌种生长繁殖中分泌大量酶类降解果蔬副产物中的蛋白质、纤维等物质,同时将粗蛋白转化为菌体蛋白,使营养物质更容易吸收利用,此外,通过菌酶协同发酵处理后,原料发酵时间显著缩短,饲料品质进一步改善[31-32]。因此,将所添加的酶制剂和菌种的功效有机结合的菌酶协同发酵,在应用中具有卓越表现。南珊珊[33]研究发现,葡萄籽渣通过酸性蛋白酶和酿酒酵母处理后,其粗蛋白含量提高,粗纤维含量下降。吴征敏等[34]发现,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处理菠萝渣,其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Li 等[35]用蛋白酶酶解、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以及蛋白酶和枯草芽孢杆菌协同发酵处理菜籽粕,结果表明,菌酶协同发酵处理组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处理组和酶解处理组,并且菌酶协同发酵使菜籽粕的硫葡萄糖苷和芥酸的含量大幅降低。

酶解工艺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于果蔬加工副产物,能够有效去除或减少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与传统酶解、微生物发酵相比,菌酶协同发酵能够高效降解抗营养因子,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等特定产物含量。

2.2 物理加工

2.2.1 干燥技术

干燥是果蔬副产物加工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使果蔬副产品中的水分达到规定标准,并保证一定的气味、色泽及营养指标。果蔬副产物干燥技术的选择,主要考虑成本、效率、能耗以及品质等因素。由表2可知,目前果蔬副产物采用的单一干燥技术短板明显,但结合不同干燥方式的联合干燥技术,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低能耗、高效率、优品质等效果。

表2 果蔬加工副产物常规干燥技术及特点

2.2.2 粉碎技术

粉碎是通过改变饲料原料物理性质,提高饲料拌混能力的一道重要工序[41],其中粉碎粒度是影响果蔬副产物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牛潇潇等[42]发现,通过超微粉碎处理,马铃薯渣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下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明显提高。张巧等[43]研究报道,超微粉碎能显著减小柠檬皮渣粉粒径,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和物性表现。此外,不同生长阶段的畜禽对原料的粉碎粒度也存在差异。张清楠等[44]发现,断奶仔猪、生长猪和育肥猪日粮的适宜粉碎粒度分别为0.3、1.2 mm 和1.5 mm。因此,针对不同果蔬副产物、不同阶段的畜禽,合理运用粉碎技术可以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畜禽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上一篇: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