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08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烈性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传播。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质、小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毒。一旦感染狂犬病病毒,患者会出现恐风、痉挛、高热等症状,病死率几乎为 100%。在 2024 年,狂犬病全年发病数虽相对较少,但病死率极高,如 4 月发病 108 例,病死 89 例。由于部分宠物主人对宠物的免疫接种意识不足,导致狂犬病在一些地区仍有发生。在一些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流浪动物数量较多,这些动物未经过免疫接种,容易携带狂犬病病毒,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4.2.2 食品安全隐患 动物疫病的发生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进而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当动物感染疫病后,其体内可能会残留病原体、毒素或药物,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在猪瘟疫情中,患病猪只的肉品可能携带猪瘟病毒,如果未经严格检验检疫就流入市场,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感染猪瘟病毒,导致发热、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动物疫病还会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感染疫病的动物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肉质变差等问题,降低畜产品的市场价值。在鸡球虫病流行期间,感染鸡球虫的鸡只生长速度减缓,肉质变得粗糙,口感不佳,消费者对这类鸡肉的满意度降低。 为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检测。养殖场应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预防,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动物。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确保上市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畜产品追溯体系,对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全程追溯,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追溯源头,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五、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估 5.1 防控政策与措施 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涵盖免疫、监测、消毒等多个方面。在免疫方面,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政策,确保畜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 90% 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 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 70% 以上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免疫计划,明确免疫时间、对象和程序。在春季和秋季,组织集中免疫行动,对散养畜禽进行全面免疫;规模养殖场则实行程序化免疫,根据畜禽的生长阶段和疫病流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方案。 以猪口蹄疫免疫为例,养殖场会在仔猪出生后 30 - 40 天进行首次免疫,60 - 70 天进行加强免疫,以后每隔 4 - 6 个月进行一次免疫。在免疫过程中,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免疫效果。同时,加强对免疫效果的监测,定期采集畜禽血液样本进行抗体检测,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畜禽及时进行补免。 在监测方面,建立了全面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包括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主动监测通过定期采集动物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各地兽医实验室按照规定的监测频率和采样数量,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监测。在禽流感高发季节,加大对家禽养殖场的采样检测力度,每周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检测。被动监测则依靠养殖场户、兽医人员等报告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养殖场户在发现动物疫病后,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畜牧兽医部门接到报告后,及时进行核实和处置。 消毒是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养殖场定期对养殖环境、养殖设备、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消毒。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养殖场对猪舍、饲料槽、饮水器等每天进行消毒,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和冲洗,防止病毒传入和传播。还加强对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的消毒工作,定期对市场摊位、屠宰设备等进行消毒,保障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