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当前我国畜牧业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时间:2024-10-24    点击: 次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其发展事关居民的“肉盘子”“奶罐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从家庭副业逐步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畜牧业遭遇不小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攻坚克难。

1、供需矛盾加大

今年上半年,除生猪市场明显改善外,其他畜产品市场依然低迷。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在市场调节和产能控制共同作用下,生猪价格回升,生猪养殖业回归正常盈利状态。鸡肉和鸡蛋市场价格略有下滑,但影响相对较小。其他畜产品市场价格则不容乐观。比如,7月羊肉市场批发价格已下降至59.02元/公斤,同比下降7.58%,累计下跌幅度近27%。肉牛和奶牛市场价格也显著下滑,上半年牛肉及生鲜乳价格分别下降12.1%和12.5%;截至8月第3周,全国牛肉平均价格为68.43元/公斤,同比下跌16.5%。一些养殖户陷入“卖了赔钱,不卖压栏更赔”的两难困境。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增加叠加需求走弱,供求关系阶段性失衡。2023年,中国畜产品进口量1282.2万吨,进口额达451.9亿美元,其中肉类及制品占一半以上。与此相比,出口则呈现出缓慢增长且偶有下降趋势,在国内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进口肉类增多直接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价格体系。

以肉牛产业为例,2023年我国牛肉总产量753万吨,加上进口的270多万吨,总量超过1000万吨。此外,随着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合作不断强化,部分贸易政策逐渐放宽。比如,2024年阿根廷全面放开了对牛肉出口的限制,对华发货量激增,使得5月牛肉到港量较往期增加22%。这导致在需求不旺的背景下供给呈现相对过剩的局面。

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4》,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肉类消费增长放缓且趋于稳定,当进一步突破2万美元时,食物消费结构中肉类和油脂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反而出现下降。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1.26万美元,说明居民未来的肉类消费难以大幅度增长,从需求端解决过剩供给效果有限。

2、亟待节本增效

畜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水平,不仅看供给保障,还要看产业素质和抗风险能力。供给保障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而产业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则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我国畜牧业生产成本高于其他主产国。全球10个主要畜牧生产国中,中国肉猪产业单产排在第8位,生产技术水平只有德国的6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肉牛和肉羊产业单产在其中分别排第3位和第2位,但生产技术与领先国家仍存在20%至25%的差距,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饲料转化率不高导致我国畜牧生产缺乏成本优势。当前,我国反刍动物的饲料转化率比发达国家要低10多个百分点,饲料配方的“国内玉米—豆粕型单一饲粮”结构已无法满足当前营养需求,且成本较高,因此,技术进步成为畜牧业节本增效的主要因素。

3、加强品牌建设

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品质和安全的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在对畜产品的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有着更高要求的同时,对绿色有机畜产品等也有了更多期待。然而,当前畜牧业在品质监管、品牌建设等制度创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不断改进以适应市场需求。

一方面,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养殖模式普遍存在,这些模式在管理、疫病防控、饲料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影响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当前,畜产品卖价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生产单一、同质化产品的小养殖户没有固定销售渠道,面对过度压价没有议价能力。与简单屠宰后的鲜肉和冷冻肉相比,经加工包装后,分级较高、品质较好的肉类产品价格波动不大。

上一篇:我国畜牧养殖装备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中国畜牧业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