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环境控制 > 文章

生猪养殖中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进展研究

时间:2024-09-20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李天凤 - 小 + 大

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业不断发展,生猪养殖已成为畜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人们对于优质猪肉及其他猪产品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直接促进了生猪养殖场户数量的增加。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进程不断加快,生猪养殖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性提高,有力推动了生猪养殖由传统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如养殖污染处理环节不重视、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落后、种养脱节、部分地区养殖总量超过土地容量等成为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尤为重点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对生猪养殖中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进展进行研究,对于生猪养殖业提档升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背景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可见做好畜禽粪污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关系到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为1.0×107 t、总氮量为0.596×106 t、总磷量0.12×106 t,这三个指标与第一次污染普查数据相比,分别降低21.11%、41.81%、25.37%,但畜禽粪污依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防治对象。目前,据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会获悉,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3%,但这项工作依然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养殖场(户)数量的增加和生猪存栏数量增多,这必然导致生猪养殖中产生的粪污总量也会持续增加。走访调研发现,生猪养殖场(户)一般在乡村或城乡结合部周围,也有一些场(户)处于偏远地区,这些地点往往是监管不到位或是容易忽视的地方。基于这种背景下,若还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和粪污就地消纳的处理模式,势必会成为影响农村土壤、水源以及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生猪养殖粪污处理得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乡村环境质量的好坏。为此,在“双碳”背景下,对生猪养殖所产生的粪污进行科学的资源化利用既推动了养殖业转型升级,也实现了粪污变“废”为“宝”,加快推动了传统乡村向和美乡村的转变进程。

生猪养殖现状概述

据全国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显示,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52 704.06万头;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量67 128.00万头。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环境的威胁。猪粪中含有氮、磷、钾等物质,尿液中含有钾、钠、钙、镁等物质,对生猪养殖所产生的粪污进行有效处理,是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也是现阶段重点推进的工作。当前,各省市、各地区按照“因地制宜,一场一策”的要求,不断深入推进“源头减排、种养结合、统筹兼顾、末端利用”的原则研究不同类型的粪污处理技术和利用模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征集和示范,不断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中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迈上新进程。

生猪养殖中产生粪污对环境的危害

生猪养殖中所产生的粪污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危害,若处理不科学,就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对土壤造成盐碱化、对空气造成恶臭,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

3.1 对水体的危害

生猪粪便中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尿液中也含有大量有机物,这些粪污通过直接排放或因堆放时雨水溢流等方式进入水体后,这些氮、磷等物质可大量蓄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就会引起水生植物生长极速加快,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对水体危害较为严重。再加上粪尿中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当水体中的大肠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感超量后,也会对附近水源构成影响,对畜禽和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

上一篇:浅析猪场环境污染发展现状

下一篇:畜禽养殖场除臭的技术创新与实践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