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刘志伟等 - 小 + 大
2.4 地形地势符合要求 选择有利地势将为猪场高效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新建现代智能化猪场选址时应符合以下具体地势要求:平坦开阔,地势高燥,背风向阳(背寒风),空气清新,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2 m以下,低于地基的0.5 m以下、至少应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线以上),具有一定坡度(平整土地最好3°左右,丘陵山区总坡度应控制在25°以内),避开谷地、山口,建在向阳坡面,面向夏季主风向。 3、现代智能化猪场功能区规划 传统猪场功能区一般分为生活区域、生产区域、无害化处理区域三个部分。当前疫情复杂,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建设现代智能化猪场时要对猪场功能区划分更加细致,可以分为场外洗消中心、场外中转站、场外事务区、场内事务区、场外生活区、场内隔离区、场内生活区、生产区(后备母猪区、空怀母猪区、妊娠母猪区、分娩舍、保育区、育肥育成区、公猪舍、隔离舍、中转区等)、无害化处理区等。根据生产需要,有些猪场可能还建有场外物资消毒储存区、场内物资消毒储存区、场内消毒区、消毒通道等,以上区域可能存在交叉、合并共用情况,每个区应根据生物安全需要建立实心围墙或镀锌围网。各个区均应设置净区、灰区、脏区,人、车、猪、物、料、精等只能从净区到脏区单向流动,不能逆向流动。 同时,规划现代智能化猪场时,不但要考虑生物安全、交通物流、水电等基础条件,更应考虑未来发展。充分利用地势地形优势和当地全年主要风向,按照生产区在上风向地势高处、粪污区在下风向地势低洼处的原则进行布局。如果地势与风向恰好不一致,则需要考虑“安全角”设计法,进行多点式布局。 4、现代智能化猪场生物安全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包括猪场选址、猪舍布局、建筑结构、设施设备选型及道路分布等,软件(制度)建设包括生物安全操作流程、生物安全检查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物料管理制度、养殖废弃物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变量,即人、车、猪、物、料、精的流动所造成的生物安全危机是随时变化的,在进行现代智能化猪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加以控制,通过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与数字化的管理,使猪场生物安全体系高效运行,确保猪场生产安全。 洗消中心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大多数现代智能化猪场采用四级生物安全纵深防控,通过层层把关,最大限度降低非洲猪瘟等疫情入侵风险。猪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不同等级的洗消中心,如人员、物料、饲料及外部转猪车的一级洗消点,场外事务区及猪只中转站的二级洗消点,场内各生产区、无害化处理区、粪污处理区的三级洗消点,各猪舍的四级洗消点。 5、现代智能化猪场猪舍设计 5.1 存栏规模 规模化是设计现代智能化猪场的前提。近年来,有些集团化公司越来越追求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生产辅助性设施利用率最大化及人员管理效能最大化,大型猪场和超大型猪场随处可见,母猪存栏量从以前的2 400头、4 800头变成了当前的30 000头、80 000头及以上。存栏规模大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经济问题,是考量公司技术与资金抗风险能力的标准。存栏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应综合考虑猪场内部环境管控、疫病防控压力、环境保护压力、粪污消纳土地配套、资金投入与周转等因素,选择适度规模经营,建议未来单场母猪存栏量不超过10 000头,育肥点存栏量在2~3万头之间。在建设用地允许的条件下,应实行多条、多点式生产模式。 5.2 生产工艺 为降低猪群转群风险与生产操作频率,传统的引种与周批次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智能化猪场生产需求,加之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影响,建立封闭式繁育体系与延长批次生产间隔势在必行。大型生猪繁殖基地需要建立内部公猪站,配套建设曾祖代(GGP)或祖代(GP)生产线,以及父母代(PS)生产线,确保种猪性能迭代更新,改善种猪性能,避免频繁引种带来生物安全隐患。现代智能化猪场应采取3周批或4周批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精简人员配置,减少人员流动,保育舍与育肥舍实行整栋或整场全进全出模式,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
上一篇:简析当前肉鸡笼养模式
下一篇:肉鸡养殖大棚建设方案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