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 作者:齐小月 - 小 + 大
2.2 治疗 本病治疗需以“抗菌消炎、控制继发感染、对症治疗”为原则。抗菌消炎:养殖户可采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对本场流行腹泻病原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黄藤素、磺胺类药物、杨树花、白头翁、土霉素、庆大霉素等。止泻解毒,可选用药用炭、百草霜、蒙脱石散、益生菌等进行腹泻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补液,可用葡萄糖与VC合用,补液盐、生理盐水等进行体液补充,防止羔羊因脱水而导致死亡。必要时可进行输液。控制继发感染时,除了抗生素外,还需要选择双黄连、黄芪多糖、板蓝根等中药进行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并且还可提高羊机体的免疫力。 3 羊口蹄疫 羊口蹄疫病是由羊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侵害偶蹄兽,而羊感染后还会长期带毒,因此,羊称为口蹄疫流行的“病毒储存器”。口蹄疫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还可通过气溶胶的方式随风传播,造成跳跃性发病。 3.1 流行特点 本病流行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在每年的春节前后1个月内多发,常造成养殖户巨大的损失。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羊的体内,另外还可通过眼结膜、伤口等感染。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具有7个型,众多的亚型;具有广泛的宿主、周期性流行(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相邻流行周期内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不同。羊群中,口蹄疫在羔羊与成年羊上的症状不同。羔羊多以心肌炎、出血性胃肠炎为主,而成年羊多以口腔、四肢末端、腹部、会阴等部位出现水泡、溃疡、体温升高为主。口蹄疫对于成年羊群来说,大部分呈良性经过,半月到21 d即可结束流行。在老疫区,成年羊口蹄疫的发病率可达80%,甚至更高,但死亡率较低;而羔羊的发病率在90%左右,而死亡率却达到50%;而新疫区,无论是成年羊还是羔羊,口蹄疫发病率均可达100%,而且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3.2 治疗 本病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治疗,需要就地扑杀、封锁、隔离、无害化处理。但部分养殖户会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案:对于羔羊,无症状者给以黄芪多糖与阿莫西林、VC等药物连续拌料饲喂7~10 d,其病死率可明显降低;发病后,注射安钠咖注射液1~3 mL、肾上腺素0.1 mL也可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在此基础上,还需注射0.5 mL左右酚磺乙胺和抗生素。而成年羊,症状较轻者,预防继发感染后,10~14 d即可自愈;症状严重者,则注射黄芪多糖+青霉素;或者双黄连+青霉素进行治疗,可加速病羊的恢复。对于口腔与四肢等处有水泡和溃疡的病例,则选择硼酸、桃花散(动物白药)、聚维酮碘、过氧乙酸等药物进行局部涂擦,加速水泡、溃疡的恢复;同时还需要辅助黄芪等药物的治疗。 4 羊口疮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病,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与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常见于羔羊、小羊与半大羊;以口腔、嘴唇部位出现丘疹、水泡、脓疱、疣状结痂为特征。 4.1 流行特点 羊口疮常见于6个月龄以内的羊,成年羊亦可感染,但基本不发病。本病流行季节多在春季和秋季,呈散发性流行。本病主要通过口腔黏膜或者皮肤上的伤口侵入机体。本病初期,嘴唇与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点,之后变为丘疹、结节,流涎;最终形成小疮、脓疮,破溃以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严重者,除了鼻镜、嘴唇病变外,蔓延至嘴唇周围、脸部、眼睑部位,甚至到耳根部;这些部位形成大面积的黑褐色污秽痂垢,部分痂垢龟裂,露出增生的肉芽组织。口腔内的黏膜、齿龈等部位出现水疱,最终形成烂斑。 4.2 治疗 首先清除病羊嘴唇、鼻镜等病变部位的痂皮,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创面,之后均匀涂擦桃花散或者甲紫溶液、碘甘油、过氧乙酸等药物,2次/d,5~7 d即可。其次选择板蓝根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与青霉素、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注射,连用3 d,间隔2~3 d,再次注射3 d即可。为促进创口快速恢复,则可给予VA、VC、VB12等进行口服或者注射,1次/d,连用5 d。 冬春季节气候不稳定,此时羊群要做好保暖防风工作,及时清理打扫羊圈,保持羊圈的干净卫生;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进行“三联四防”、小反刍兽疫、羊痘等疫苗的免疫工作;另外,及时给羊群补充青绿多汁饲料、精料等饲料,保证羊的营养需要。 |
上一篇:冬季牛羊六大疫病的防控
下一篇: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