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名羊传染性脓泡性皮炎,俗称羊口疮。羔羊最易患病。其特征为羊的口内外的皮肤和黏膜发生疾病,经过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等阶段,最后形成痂块。本病见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欧、非、澳、美各洲多见。我国的甘肃、青海及陕西均有发生,一般都称之为“口疮”。 一、病原 病原为滤过性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其形态和羊痘病毒相似。病痂在炎热的夏季经过30~60天即失去传染力,但秋冬季散播在土壤里的病痂,到第二年春季仍有传染性,而且可存活数年。本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如温度60℃ 30分钟即可被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溶液。 二、流行特点 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羊。绵羊和山羊可交互传染。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变部的渗出液和痂块中,健康羊可因与病羊直接接触而受感染,也可以经污染的羊舍、草场、草料、饮水和饲管用具等受到感染。传染门户是损伤的皮肤和黏膜。 三、临床症状 1、绵羊: 在产羔季节内,本病容易流行。在绵羊,主要发生于羔羊,山羊则在年龄上无严格区分。病变多见于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特别严重。亦可能发生于蹄部及其附近之皮肤。由于病羔吃奶及病羊自己舔舐其乳房,也可以使母羊的乳房、乳头及大腿内侧患病。病的潜伏期为36~48小时。病初出现稍高起的红色斑点,迅速经过丘疹、水泡及脓疱三个阶段,形成痂块。痂块初呈红棕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痂块除去后,下面为凹凸不平而呈“桑椹状”的肉芽组织,很容易出血;有的在痂块下形成穿入深层组织的瘘管,压之有脓汁流出。病变发生在硬腭及齿龈的,容易溃烂成片,发生于舌面及舌尖时,在严重病例可将舌尖烂掉。痂块往往于24天以后脱落,长出新的皮肤,并不遗留任何瘢痕。但有继发性感染时,则恢复时间延迟,死亡率可高达10%~20%。耐过的羊可以获得高度免疫性。 2、奶山羊:症状与绵羊传染性脓疱相似,但缺水泡期。一般在自然情况下,只侵害山羊,绵羊(考力代耳、同羊)均不受感染。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主要发生于两侧口角部、上下唇的内外面、齿跟、舌尖表面及硬腭等处,少数见于鼻孔及眼的周围。该病初发时,口角或上下唇的内外侧充血,出现散在的红疹。以后红疹数目逐渐增加,患部肿大,并形成脓疱。患羊精神正常。约经2~4天,红疹全部变为脓疱。脓疱迅速破裂,形成无皮的溃疡,以后形成一层灰褐色痂块。痂块逐渐增大,结成黑色赘疣状痂块,摸起来极为坚硬。如剥除痂块,疮面凹凸不平,容易出血。此时病羊因口唇肿胀疼痛,影响到采食量大为减少。延及到舌面、齿跟及硬腭的病变,常常烂成一片,但并不经过结痂过程。有时病变达到眼睑上,可引起严重的眼炎。只要无其他并发病,大多数在发病10天以后,痂块开始脱落,脱痂后皮肤新生,表面平滑,并不遗留任何瘢痕。病的全部经过为三周左右。 四、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和症状特点不难作出确诊。其主要特点是:羔羊发病率高而严重,传染迅速。患病局限于唇部的居多数。病变特点是形成疣状痂块,痂块下的组织增生呈“桑椹状”。但应注意与溃疡性皮肤病、羊痘和坏死杆菌病加以区别。羊传染性脓疱与羊痘的区别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病羊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似脐状。羊传染性脓疱与坏死杆菌病的区别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一般无水泡、脓疱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和动物试验即可区别。 五、预防 疫苗接种:此病一旦发生,传染非常迅速,隔离方法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故最好在常出现该病的羊群中施行疫苗接种。疫苗是用病羊的疮痂制成,应用于划痕过的皮肤,通常接种部位为尾根或大腿内侧。疫苗与病部疮痂内均含有病毒,故必须小心,以防造成传染。甘肃、青海所研制的羊口疮牛睾丸细胞苗和羊口疮细胞苗,免疫效果较好。当羊群已发病时,疫苗的接种已无多大用处,故必须在疫病未出现之前进行接种。 |
上一篇:牛常见外科病及治疗
下一篇:羊快疫的流行及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