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特养动物病 > 文章

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及防治

时间:2023-01-3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    作者:孟勇,魏菊蓉 - 小 + 大

兔肉性凉味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及人体所必须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脂肪含量较低,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极高。较其他肉类而言,不仅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且好消化、易吸收,广受人们的喜爱。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一种死亡率极高、传染性极强的兔病,严重阻碍着兔养殖业健康发展。研究兔病毒性出血症诊疗及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该病防控有效率和促进兔养殖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病原学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名兔出血症、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为新型病毒,被认为是杯状病毒或细小病毒,具有凝集人O型红细胞的作用。据病毒血清学检测,病毒在肝、脾、肾及血液中的含量较高。

2 流行病学

兔病毒性出血症易感动物为兔,包括家兔、野兔、长毛兔、獭兔等。毛用兔易感率高于肉用兔;各年龄段的兔具有易感性,60日龄以上的兔易感率高于60日龄以内的仔兔。该病的传染源包括病兔、带毒兔及隐性感染兔,主要通过消化道和接触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在老疫区多呈地方式流行,在新疫区多呈暴发式流行。在大暴发流行时期,兔病毒性出血症传播速度极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平均死亡率约为78%~85%,60日以上的肥壮兔和良种兔平均发病率高达90%~95%,严重时可达100%。从发病到死亡,历时8~10d。

3 临床症状

兔病毒性出血症潜伏期为2~3d,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

3.1 最急性

最急性型潜伏期2~3d,多发于流行初期,发病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前兆,表现为突发性倒地尖叫数声后死亡。一般感染后10~12h会出现体温升高至41℃的情况,稽留6~8h后发生死亡。高热症状无法肉眼观察,因此较难发现。

3.2 急性

急性型病程1~2d,多发于流行中期。急性型临床表现出食欲废绝或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高热转急骤下降(最高可达41℃,多发生于感染后10~12h,高温持续6~8h)、被毛粗而杂乱等症。病兔死亡前表现出瘫软、无法站立、撞击笼架、狂奔、向前跳、高声尖叫、口鼻流出泡沫性血液,然后死亡,死后呈角弓反张。

3.3 慢性

慢性型病程长,多发于老疫区或新疫区流行后期,临床多表现出病兔精神委顿、食欲不振、被毛杂乱无光、消瘦或发育迟缓、持续性腹泻等症。极少数耐过病毒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发育迟缓,且粪便排毒带毒不少于1个月。

4 病理变化

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所以病死兔的各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外观上是以实质器官淤血、出血为主要特征。一般病例,剖检可见气管、支气管内分布有泡沫性血液,肺部充血、充血,有明显的出血性斑点;心包积液,心包膜有点状出血情况;肝部肿大、充血、淤血,胆囊充盈;脾脏肿大充血;肾脏皮质层分布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肾脏有淤血,呈暗紫色;肠胃充盈,肠黏膜充血,有出血点;膀胱充盈有积尿。典型病例,剖检可见一侧或两侧肺水肿,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淤血或弥漫性出血,并有泡沫状血色分泌物,有数量不等、大小不等、散在或成片的出血斑点。怀孕母兔子宫黏膜充血、淤血、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胎儿死亡。病兔脾脏淤血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咽淋巴结及圆小囊多数肿大出血。肾淤血肿大,呈暗紫色,表面有散在针尖状出血点。胃壁树枝状充血,胃充盈,小肠黏膜充血和出血。心脏扩张淤血,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肝变性肿大,呈淡黄色或者土黄色,质脆,切面粗糙,呈槟榔样的花纹,有的肝淤血后呈紫红色,并有出血斑点。胸腺肿大,有出血点。

上一篇:鸽疱疹病毒病的中草药防治

下一篇:鹌鹑常见病的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