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邵卫星等 - 小 + 大
2.2 非特异性凝集反应 在体外生理条件(生理 pH 和离子浓度)下,凝集反应还会受到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影响。非特异性凝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布鲁氏菌抗原与胁清中其他抗原的 IgM 抗体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据估计,约 0.6% 无布鲁氏菌感染牛的血清(布鲁氏菌抗体阴性)在 1:100 及以上稀释时,可对光滑型(S 型)布鲁氏菌产生凝集反应。研究表明,没有感染布鲁氏菌的小母牛血清中含有的 IgM,在 ELISA 试验中也可以与布鲁氏菌脂 多糖(LPS)结合,其中与粗糙型菌(R 型)LPS的结合强度比与 S 型菌的高。这一非特异性结合现象在大肠杆菌和假单胞杆菌中也存在。出现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的原因是,血清中的非布鲁氏菌抗体IgM 通过其 Fc 部分,能够识别布鲁氏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的 LPS 核心脂质 A(lipid A-core)上共有的抗原决定簇。如果抗原悬液中含有裂解的布鲁氏菌,就会加重这种非特异性凝集。另一方面是因为布鲁氏菌胞外多糖(OPS)与一些革兰氏阴性菌的 OPS 存在抗原交叉。在这些细菌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血清型 O:9(Y.O:9)可与布鲁氏菌 OPS 产生强的交叉反应,是布鲁氏菌抗体检测中出现假阳性反应(FPSR)的最常见因素。Y.O:9可感染牛、猪,也可感染绵羊。在反刍动物中,引起布鲁氏菌抗体 FPSR 的细菌可能还有大肠杆菌O:157 和沙门氏菌群 N(O:30),但这些细菌表现出的抗原交叉反应性较低 [8-10]。尽管霍乱弧菌 O:1和一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 OPS 中也携带有 N- 替 代的过氧胺,但从来没有报道过其在反刍动物中可引起 FPSR。因而,很难确定引起 FPSR 的所有来源。 3 RBT 特性 3.1 酸化处理 RBT 抗原 为消除凝集反应中的“前带现象”和非特异性反应,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降低或排除给清 中 IgM 对凝集反应的干扰。常用方法包括:向 清中加入 EDTA 和利凡诺,优先沉淀 IgM;对血清加热,向 清中加入硫醇或酸化胁清,使血清中 的IgM变性。在这些措施中,使血清酸化是消除“前带现象”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的最有效方法,但对因存在抗原交叉(如耶尔森菌 O:9)细菌感染产生的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无效。 为了区分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Rose 和 Roepke 在 1957 年报道了一种经过改进的RBT。他们发现,在检测前将所用的抗原缓冲液处 于 pH4.0 条件下,可抑制牛种布鲁氏菌抗原与牛血清的非特异性反应,而血清中的布鲁氏菌抗体活性却基本不受影响。向 清中加入弱酸,使血清 pH在 3.7~4.1 范围内,可最大程度消除非特异性凝集;pH 在 3.8~4.2 范围内,牛血清的缓冲能力最强。乳 酸和醋酸对酸化牛血清最有效。由于直接酸化给清不方便操作,改为酸化 RBT 抗原,当抗原与给清混合时,血清得到酸化,从而达到抑制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的目的。RBT 抗原经过酸化处理,可有效消除凝集反应中的“前带现象”,这是由于存在非布鲁氏菌抗体 IgM,从而使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大大降低。尽管在 pH3.8~4.2 范围内,酸化抗原可以极大减少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但该条件下抗原 不稳定,为此 1965 年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动物疫病实验室对酸性平板凝集试验进行修改,采用虎红染料对牛种布鲁氏菌悬液染色,并将缓冲液pH 调整为 3.65。该试验方法在美国称为卡片试验(card test),而在其他国家,如法国、英国等,称为虎红平板试验(RBPT),后来简称 RBT。研究发现,在 pH3.65 条件下,IgG1 的非凝集特性转变为能凝集布鲁氏菌。IgG1 凝集能力改变的原理并不清楚,推测可能是在酸性条件下,打开 了 IgG1 的铰链区,使抗体分子变为二价,使其具有凝集布鲁氏菌的能力;诊断实验室在持续检测中发现,在 pH3.65 条件下开展 RBT 检测,血清中存在的阻断凝集效应和相关的“前带现象”也消失了。 3.2 RBT 抗原需经标准化 制备 RBT 抗原所用的菌株、培养菌的批次, 特别是抗原浓度,能对RBT性能(敏感性和特异性)造成很大影响。为使 RBT 性能保持一致,需用参 考 清对不同菌株和批次的RBT抗原进行标准化, 这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 的参考给清被认定为国际标准血清,是所有其他标准血清(如国家标准血清、工作标准血清)进行校准的依据。用国家标准血清对 RBT 抗原进行标准 化,可使不同厂家制备的 RBT 抗原达到统一标准,使检测结果在国内具有一致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抗原标准化并不一定意味着 RBT 具有最佳的诊断敏感性(DSe)和诊断特异性(DSp),还需用血清盘进行验证,以获得最佳检测性能。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