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邵卫星等 - 小 + 大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全球常见细菌性人兽共患病。在开展布鲁氏菌病诊断、监测、防控等相关工作时,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test,RBT)是最常用的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对布鲁氏菌抗体特点及RBT特性等缺乏充分理解,导致RBT检测结果被“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将从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产生抗体的种类和特点,抗体凝集反应中存在的“前带现象”和非特异性反应,RBT抗原酸化和标准化对其检测性能的改善,RBT阳性结果需“确证”的起因及“误用”,在不同临床条件下如何使用RBT和解释检测结果等方面作一综述。充分认识和理解RBT的特性,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形下正确使用RBT及其检测结果,不但可以降低布鲁氏菌病诊断成本,而且还能极大发挥RBT在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作用。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重要人兽共患病。本病主要引起动物流产、不孕和不育,以致降低生产性能。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主要表现为波浪热、关节痛、肌肉痛和不育;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往往难以治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将其列为须通报的多种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近年来,我国畜间和人间布病疫情持续加重,病例数量一直维持高位,每年因患布病导致的流产和产奶量下降给奶牛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在开展布病诊断、监测、阳性动物筛查等工作时,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test,RBT)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典的常规抗体检测方法,尤其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有限地区,RBT 以其操作简单、不需特殊仪器设备、获得结果快、结果直观、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对其特性缺乏足够了解和认识,常出现检测结果不准确、结果解释不规范等问题而导致被“误用”,从而影响了 RBT 在布病防控中所应起到的作用。本文将从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产生抗体的种类及特点,凝集反应中存在的“前带现象”和非特异性反应,以及 RBT 的特性,阳性结果需“确证”及不同临床情形下的应用 5 个方面进行阐述,使相关职业人员能认识和理解 RBT特点,在布病防控中能合理解释和应用其检测结果,避免 RBT 被“误用”,以利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动物感染布鲁氏菌诱导产生的抗体种类及特点 布鲁氏菌是细胞内寄生菌,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血清、乳汁、阴道分泌物、关节水瘤液和精液中都含有布鲁氏菌抗体。光滑型布鲁氏菌(通常为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感染动物后,细菌脂多糖(S-LPS)能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不同抗体类型的体液免疫反应。例如,牛感染牛种布鲁氏菌后产生的抗体类型包括 IgM、IgG1、IgG2 和少量的 IgA,但以 IgG1 为主。感染布鲁氏菌后,不同类型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一般先产生 IgM,然后很快转换为产生 IgG。抗体类型转换需要的时间很短,如犊牛和成年牛可分别在感染后 4 d 和 7 d 内完成抗体类型转换。在正常生理条件下,IgM、IgG 和 IgA 可分为凝集抗体、非凝集抗体和阻断抗体。一般来讲,凝集抗体包括IgM、IgG 和 IgA,非凝集抗体包括大部分 IgG1 和 清中部分 IgA(不包括奶中的 IgA)。一些 清还含有所谓的“阻断抗体”。该抗体是非凝集抗体的一个亚类,与凝集抗体共存,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可以阻止凝集抗体发生凝集。当 清中的“阻断抗体”效价过高时,就不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包括疫苗接种)后,首先产生凝集抗体,达到峰值后逐渐被非凝集抗体取代。 2 布鲁氏菌抗体凝集反应中存在的“前带现象”和非特异性反应 2.1 “前带现象” 在体外生理(生理 pH 和离子浓度)条件下,布鲁氏菌与阳性血清发生的凝集反应会受到阻断抗体影响,出现所谓的“前带现象”,即在抗体浓度高的时候,反而出现非凝集现象。但血清经过稀释,降低了阻断抗体的滴度,可使阻断凝集反应的效应 消失。实际上,含有高滴度 IgM 或凝集抗体的给清一般不会产生“前带现象”,通常只在加热处理一些 清(为排除 IgM 干扰)时才出现。这表 明“前带现象”是凝集抗体(IgM、IgG 和 IgA)和非凝集抗体(IgG1 和 IgA 部分)之间竞争的结果。这两类抗体在血清中的滴度和亲和力,随动物感染布鲁氏菌的时间进程而不同。因此,“前带现象”可降低凝集试验的诊断敏感性(DSe)。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