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点击: 次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自2018年8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生猪养殖企业在与疫情战斗的同时,快速调整和优化生产模式,使能繁母猪存栏和商品猪出栏量在2020年与2021年迅速恢复。2022年能繁母猪存栏与商品猪存栏量均已恢复至绿色区间,生猪价格在3月结束底部振荡,进入新的“价格周期”,企业养殖利润也在上半年全面扭亏为盈。总体来看,非洲猪瘟疫情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契机,经过挑战和机遇的磨练,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聚焦生猪产业现状,分析四季度生猪价格趋势。 一、生物安全体系加强 目前,非洲猪瘟造成的生猪产能下降仍在持续,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压力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养猪企业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工作更显艰难。生猪行业受非洲猪瘟与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显著加强,养殖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升级硬件和软件,行业的产业链和整体布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贸易流发生变化。国内生猪与猪肉贸易主要为东北、华北产出大省流向人口密集、消费量大的广东、重庆、福建、上海、贵州等地。猪肉贸易以生猪运输为主,新鲜猪肉主要满足产地当地需求,其余以分割冷鲜肉和冷冻肉的形式就近外销。由于实施动物防疫政策,部分区域间的生猪调运受到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动物检疫合格后,官方需要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此证明即市场流通中的A票或者B票。 大区防疫政策从2021年4月开始施行,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将我国分为北部、东部、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大区进行分区防疫。虽然A、B票制度并不限制调运的范围,但上述的分区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原则上不建议进行大区间调运,随之部分省份(如广东省)逐渐响应政策原则上限制省外活猪向本省内调运,生猪贸易流较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另一方面,生猪屠宰环节发生变化。生猪屠宰环节前端连接生猪饲养场户,后端连接肉品流通消费终端,产业链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形态,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环节。随着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三证”资格清理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生猪屠宰产业转型升级迎来历史性契机。生猪检疫可在常规检查后再次进行复检,待出具检疫结果后,记录下检疫项目、时间、结果等事项。对于整件猪肉产品,还需要在外包装上再次加盖食品检疫合格印章。如经检验判定为存在疫病风险,需要依据严重程度采取最为合适的方法。疾病风险较低可通过高温方式进行处理;疾病风险较高则需要直接销毁。 二、进口量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进口猪肉数量在每年80万吨以内,2016年增长一倍至160万吨,2017—2018年维持每年120万吨的水平,2019年再度大幅增长至近200万吨,2020年继续扩大一倍至430万吨,2021年回落至357万吨,2022年截至7月底进口总量为92万吨。2016年、2019年、2020年国内生猪价格较高,进口驱动力较强,进口增量较大。2021年,因国内猪肉价格下滑,进口量下降。2022年,猪肉价格前低后高,上半年进口量维持低位水平,前7个月总进口量同比下降64.09%。 国内向外国肉类生产企业进口猪肉,根据直接、间接的关系,有四种贸易流通方式:国内贸易商通过国外贸易商进口肉企的猪肉,分销至国内工厂或分销商;国内工厂、分销商直接通过国外贸易商进口肉企的猪肉;国内贸易商直接向国外工厂进口猪肉,再分销至国内分销商和工厂;国内分销商和工厂直接向国外肉企进口猪肉。 据了解,猪肉的进口从与国外供应商达成购买协议开始,到运输到港结束,前后大约需要3个月,国内外猪肉价差并不是驱动国内进口猪肉几个波动的主要因素,国内进口猪肉,主要来自对未来猪肉价格走势的预期。一般在猪价看涨的时候,近端进口、远端销售是能够形成进口利润的,有利于促进进口;相反猪价看跌的时候则国内进口积极性不高。由于进口猪肉没有有效的套保方法,协议签订时确定价格,其后3个月时间里国内进口商面临猪肉价格波动的风险。 |
上一篇:当前猪市面临“4个反常”!
下一篇:国庆将至 蛋价多是窄幅调整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