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牛羊病防治 > 文章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防控

时间:2022-07-31    点击: 次    来源: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高明春 - 小 + 大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的一种牛全身性感染疫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该病不传染人,不是人兽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发病率5%-85%,死亡率可达20%。新近大规模传入我国,国内目前呈零星散发,以放牧或散养牛发病为主,须防止其大规模传播与蔓延。国内高风险地区可采用绵羊痘疫苗免疫防控。

1 病原特点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的牛结节性皮肤病毒(LSDV)感染引起的,LSDV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亲缘关系极近,具有交叉保护性,因此可用山羊痘疫苗或绵羊痘疫苗免疫来防范牛结节性皮肤病。感染牛和发病牛的皮肤结节、唾液、精液等含有病毒。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蚊、蝇、蠓、虻、蜱等)叮咬传播。可通过相互舔舐传播,摄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会感染该病,共用污染的针头也会导致在群内传播。感染公牛的精液中带有病毒,可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传播。黄牛、奶牛、水牛等均易感,无年龄差异。发病率可达2%~45%。病死率一般低于10%。该病主要发生于吸血虫媒活跃季节。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与动物的健康状况和感染的病毒量有关。感染后体温升高,可达41 ℃,可持续1周。浅表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肩前淋巴结肿大。发热后48小时皮肤上会出现许多结节。结节可能破溃,反复结痂,迁延数月不愈。口腔黏膜出现水泡,继而溃破和糜烂。牛的四肢及腹部、会阴等部位水肿,导致牛不愿活动。

2 诊断要点

被感染的牛起初表现倦怠,食欲不振和发烧高达41 ℃,牛全身淋巴结肿大,双腿和胸部浮肿,偶然间流产。在随后48 h后,皮肤会出现全身性坚硬的丘疹与有痛感的边缘突起的结节。丘疹和结节主要存在于头、颈、胸、大腿和背部的皮肤之下,直径一般在1~3 cm,深度为1~2 cm。全身结节、高热对诊断该病具有指导作用,但症状与牛疱疹病毒病、伪牛痘、疥螨病等临床症状相似,需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1)抗体检测

采集全血分离血清用于抗体检测,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2)病原(核酸)检测

采集皮肤结痂、口鼻拭子、抗凝血等用于病原检测。

(3)病毒分离鉴定:可采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

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应在农业农村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3 预防和控制(治疗)措施

无该疫病的牧场,平时应做好预防措施。严格检验家畜、病尸、皮张和精液。周边发生疫病,应及时紧急接种疫苗,对疫区严格封锁,一切用具和环境必须消毒,禁止有关的动物贸易,控制传播媒介。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同为羊痘病毒属成员,具有高度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相互之间具有交叉免疫保护,紧急情况时可使用超5倍以上的剂量的羊痘疫苗免疫接种。

(1)生物安全。牛的饲养、屠宰、隔离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2)消毒。 LSDV对氯仿和乙醚和敏感,甲醛、十二烷基硅酸钠溶液、石碳酸、次氯酸钠碘化合物、季铵类化合物等消毒剂均可使其灭活。

(3)饲养管理。养牛场(户)应提高场所生物安全水平,实施吸血虫媒控制措施,灭杀饲养场所吸血昆虫及幼虫,清除孳生环境。

(4)免疫接种。必要时,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报农业农村部备案后采取免疫措施。实施产地检疫时,对已免疫的牛只,应在检疫合格证明中备注免疫日期、疫苗批号、免疫剂量等信息。

(5)使用强力抗生素。该病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病毒全身感染,建议可使用强力抗生素配合治疗,避免继发感染。

上一篇: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

下一篇:牛疥螨病的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