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张富友,邓春冉 - 小 + 大
2、流行病学 AAstV 分布广泛,宿主范围广,大部分禽类对其易感。AAstV 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者工具等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从卵到子代进行垂直传 播。在火鸡、珍珠鸡、鸭和水貂之间也存在星状病毒种间传播。研究显示,克罗地亚某农场 30 日龄幼鸭和死胚中检测到 ANV。另外研究显示,AAstV 还存在传染给人的风险。在肯尼亚和冈比亚儿童粪便中检测到的星状病毒与ANV 序列同源性超过 90%。此外,在参与调查的从事火鸡养殖屠宰等工作的人员中,约有26% 表现为 TAstV-2 血清抗体阳性。 2.1 国外流行情况 DAstV 是最早被发现的 AAstV。早在 1965年,疑似 DAstV 感染引发病毒性肝炎的案例就已被报道。1983—1984 年,英国 3 个鸭场发生了DAstV 引发的病毒性肝炎。直到 1985 年,该病毒才被定为鸭肝炎病毒2 型,即 DAstV-1。 1969 年 Toth 等 在死亡雏鸭的肝脏中发现了另一种鸭肝炎病毒(DHV),其引发的肝脏病变与其他已知的 DHV 不完全相同,故将其定为鸭星状病毒3型(DAstV-3)。在1975 年,该病例再次发生。2009 年,Todd 等将其定为鸭星状病毒 2型(DAstV-2)。 ANV 最初于 1976 年从雏鸡的肾细胞中被分离到,并被归类为微小核糖酸病毒。直到2000年,其完整的基因组被克隆测序,序列分析发现 ANV是星状病毒的一个新成员。此后,ANV 在各地 被陆续报道出来。2002—2005 年,匈牙利部分农 场中 4~22 日龄的鸡出现腹泻、发育迟缓综合征和间质性肾炎等症状,经反转录 PCR(RT-PCR)检测发现接近 70% 农场的鸡群为 ANV 核酸阳性。 2010 年,在澳大利亚同样症状的鸡群中也出现ANV 感染。2010—2016 年,研究者在巴西出现间 质性肾炎症状的鸡群和火鸡群中检测到了 ANV。1990 年,研究者利用电镜在鸡粪中发现了CAstV。Smyth于 2004 年从患有发育迟缓综合征(RSS)的生长不均匀的肉鸡中发现了 CAstV。 2006 年,Pantin-Jackwood 等从美国有生长发育问题的肉鸡中检测到 CAstV。Oluwayelu 等从尼日利亚鸡血清中发现 CAstV 抗体,从而证实在非洲已经存在该病毒。Palomino-Tapia 等于2014—2019 年从死胚和雏鸡的肝脏和肠道中检测到CAstV。2016 年,在印度的肉种鸡场,同样发现了 CAstV。 2.2 国内流行情况 2013 年,刘宁等从刚出壳雏鸭中检测到DAstV-CPH 株,并从种蛋、雏鸭和成年鸭等样 品中均检测到该毒株。2009 年,Fu 等、Chen等分别从某发病鸭场中分离到 DAstV-1。2011年,研究人员在北京鸭粪便和肠道样品中也检测到DAstV。2012—2014 年,Liu 等陆续从发病的樱桃谷鸭和雏鸭中分离到 DAstV-2 和 DAstV-3。Xue 等从我国各地区鸡血清中检测到CAstV 抗体阳性,韩涛等在我国各地区地方品种鸡的血清样品中检测到 CAstV 抗体。Xue等2016—2018 年从我国 8 个省份 AAstVs 抗体 阳性鸡组织样本中分离到 15 株 AAstV-1 和 27 株 AAstV-2。GAstV 在近几年被发现并得到人们重视。 2014 年,多位研究者在我国不同省份的养鹅主产区发现 GoAstV 感染的案例,表明 GoAstV 可 能已波及多地。Chen 等和 Wei 等从樱桃谷鸭中发现GoAstV,表明GoAstV存在种间感染情况。 3、临床症状及致病机理 AAstV 可感染多种家禽,引起禽类腹泻。在禽类中,星状病毒感染更多表现为肠道和其他内脏器官疾病,如间质性肾炎、鸭病毒性肝炎以及火鸡肠炎和火鸡腹泻等,从而引发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AAstV 的致病机理仍不清楚,只有部分 TAstV 引 发肠炎的致病机制研究可作参考。CAstV 主要引发矮小、RSS、禽肠炎死亡率综合征、肾脏损伤、腹泻和“白雏鸡”疾病。RSS为一种生产性疾病,表现为雏鸡群体发育迟缓,体重增加不佳,这与因肠囊肿减少了养分的吸收而引发生长缓慢相吻合。CAstV 和其他肠道病毒同时感染后,会引起肠道环境异常,进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自然定居菌失衡。另一方面,CAstV 在 鸡群中普遍存在并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正常微生物系统的一部分在环境变化后,微生物系统发生变化,从而破坏了病毒的平衡,导致出现RSS 等情况。通过 CAstV 分离株人工攻毒试验发现,CAstV 可损伤雏鸡肠道,改变绒毛和隐窝的比例。“白雏鸡”病表现为一种孵化疾病,孵化出 的小鸡羽毛苍白,虚弱矮小,不能长久存活,肾脏和肝脏受损伤,此外中后期胚胎死亡率和孵化率降低。基因组对比分析显示,引发“白雏鸡”病的毒株在 ORF2 区域高度相似,该疾病的严重性差异可能与基因组差异有关。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