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点击: 次 来源:奶牛健康养殖IDCDC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奶牛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由牛种布氏杆菌(又称流产布氏杆菌)感染所致,会引起流产、死胎、胎盘滞留、关节炎等症状,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和必须通报疫病,也是国际贸易中必检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一)特性与症状 由于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感染病,因此人类患者不在少数。在我国,过去布鲁氏菌病并不多见,1993年全国新发病例数仅有326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许多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度减少,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白喉等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布鲁氏菌病竟然一路“逆袭”,在上世纪90年代后出现反弹,并在2000年后发病数快速上升。2014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高达57222例,较1993年增长接近175倍,近几年的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很高的水平。 布氏杆菌是一种短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该菌可能是临床实验室可见的最小的革兰阴性微生物(除土拉弗朗西斯菌外)。这种细菌跟其他临床常见的细菌不一样,是“三无”人员,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个别毒性强的菌种除外)。布氏杆菌比其他细菌厉害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一般细菌感染人体后会被人体的免疫细胞攻击、消灭,而布氏杆菌能躲到人体自身细胞内,躲避免疫细胞的攻击,从而导致持续的感染。 从传播机制来看,布氏杆菌是先引起大量的动物感染(主要是牛、羊、猪等),再通过受感染的动物或其食物制品感染人体。布氏杆菌属分6个种19个型,我国奶牛主要流行的是牛种1、2或3型。牛布氏杆菌是需氧型,生长慢,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红色,是鉴别指标之一。本菌对光、热和化学消毒剂较敏感,100℃立即死亡,0.5%洗必泰、消毒净或新洁尔灭5min内可杀死,而在牛奶中能存活10d到1年。 布氏杆菌侵入机体局部定居,后进入淋巴结繁殖,再随血液循环侵入各脏器细胞内寄生。在怀孕子宫内布氏杆菌大量繁殖,导致子宫内胎盘化脓或50%,病变胎盘形成肉芽组织,也可引起奶牛胎衣不下,形成子宫内膜炎,炎症长期持续,病菌侵害卵巢,导致奶牛不孕。奶牛感染严重,可继发感染引起乳房炎。 (二)诊断与检测 布氏杆菌除消化道传播外,经生殖道、呼吸道、皮肤和眼结膜也可感染,其中母牛、成牛、病弱牛较易感,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染源是隐性感染牛、流产物、排泄物、分泌物、公畜精液,被污染的饲草、水等。本病在老疫区呈散发状发病和流产,但空怀、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较多见。 常用的诊断技术有细菌学的培养、显微镜观察、染色、生化特性;血清学的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变态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的PCR技术、DNA探针技术等。 部分偏小的奶牛规模场,没有经济实力建单独的隔离舍,仍采取不检疫,不隔离,全群使用疫苗预防接种的方法,此方法简单易行,能减少或防止奶牛发生流产,但较难根除带菌病畜,牛群中免疫力低的奶牛容易感染发病。 奶牛场布氏杆菌发病率低时,检疫阳性牛,扑杀淘汰;部分发病率高的奶牛场,阳性牛隔离饲养,并对所产犊牛喂消毒乳,防止新生犊牛布氏杆菌病的感染。 在病菌流行地区,为了降低奶牛流产,对奶牛检疫后,阳性牛淘汰、阴性牛注射布氏杆菌疫苗,防止布氏杆菌病隐形感染导致流产。 (三)防控措施 我国对奶牛布氏杆菌病采取以检疫、扑杀、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对重点疫区的易感牛群接种疫苗,待临床病例逐渐减少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再实施群体和地域的净化。奶牛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需把好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奶牛布氏杆菌病潜伏期长,疫区发病零散,致死率低,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性,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要围绕三环节制定措施。 |
上一篇:犊牛白痢的治疗
下一篇:牛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控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