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农村小养殖户没有生存空间,将来肯定会被淘汰的说法甚嚣尘上。事实上,环保政策淘汰了很多小养殖场,养殖业的规模化也一直在推进。养殖业的未来真的只属于那些规模化的大集团吗?农村的中小养殖场真的没有机会吗? 首先,现在的农村小散户肯定会被大量的淘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中国的养殖业规模这么大,肯定也会有小散户的生存空间,当然这个空间占整个养殖业的比例,肯定是个位数的。而那些所谓的土鸡养殖,绿色生态养殖,占的比例也顶多是个个位数。 除此之外的养殖市场,主要参与者就只剩两个主体了。一个是一条龙式的养殖集团,另一个是个体的标准化养殖。前者就是我们说的养殖大集团,而后者的主要实施者,则必然会从现有的农村养殖场中蜕变出来。 有专业的分析统计认为,未来个体的标准化养殖,会占到我国养殖业超过50%的市场份额,成为养殖业绝对的主力军。而养殖大集团的份额最多不会超过30%。由此可见,养殖业的未来不会被大集团占领,而是会被农村的个体标准化养殖占领。 也许很多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农村个体标准化养殖,其实这就是目前国家非常提倡的家庭农场。这是一种规模不大,但是标准化和饲养管理水平高,环保和食品安全可控的新型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下,农民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养殖的成本也可以做到更低。 那么,为什么养殖大集团不会成为主力军呢? 这是因为目前的养殖大集团,主要靠政府的补贴生存,而这些集团内部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国家给予大集团补贴,主要是基于监管方便考虑,以此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环保以及价格等方面的麻烦。所以,虽然补贴引起了很多中小养殖户的不满,但这种做法很难说是错误的。而养殖大集团靠着这些补贴,确实活得比较滋润。 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加深,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事物的不断参与,上述麻烦都会有新的解决方案,国家逐渐停止对大集团进行补贴几乎是肯定的。而一旦国家停止相关补贴,让养殖业完全市场化,那这些大集团的竞争力必然会锐减。 到那个时候,这些现在的大集团,其竞争力跟辛苦劳作、靠养殖活命的、有追求的新一代养殖人根本没法比。以农村养殖户为主的家庭农场的模式会迅速卷走养殖业的份额,成为真正的主力军。 总体上说,未来的养殖业会出现这样四大变化。 散养户到专业化 我们说的散养户和规模化是以数量来分类的,而数量并不代表竞争力。这一点,在猪价低迷的2014年上半年已经被证实,规模化并不代表竞争力更强。我们这里讲的散养户,不仅是规模小.也是养殖不专业的一个群体散养户。养殖不专业,所以被淘汰是必然的;而专业化的养殖户,可能规模不是很大,但却有很强的竞争力。例如养30-50头母猪的专业户,养得好、成本低,反而更有竞争力。所以.未来的变化之一.是从“散养户”(非专业)到专业化。 从数量型到品质型 中国改革开放比较晚,而人口又多,所以.最初养殖的盈利机会是满足”量”的需求。而今天,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日俱增,对肉蛋奶的消费有了更高的品质需求。 目前,很多养殖者生产依然是以数量和成本为导向。这其中盈利的空间很有限。大路货永远只能是微利,这是事实,是商界规律,而需求一旦疲软、行情小幅变化,很容易亏本。从省钱思维到溢价思维变化,社会形态决定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另一个方面在于行业形态发生了变化,行业形态决定了养殖模式。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快速地满足了十几亿人的猪肉数量需求后,社会形态的变化让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质需求。未来不光受产业链的运营模式以及政府的食品监管的影响,更重视的是养猪企业或者养猪的认识,能从动物福利的角度出发,从尊重生猪自然习性。 从重视人与生猪和谐相处的角度满足生猪的生长需求,自然就能提供出高品质的猪肉。而这样的猪肉,也会给企业带来高于平常猪肉几倍的市场价值回报。 从养殖型到经营型 为什么会有“淘汰鸡”?因为他只盯着鸡蛋。为什么不是卖老母鸡,顺便卖点“副产物”鸡蛋?如果是经营思维,那么就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筹划,养什么样的品种可以卖出高价?如何把老母鸡卖出价值?什么样的蛋品利润空间更大?如何通过建设品牌来实现品牌溢价?如何把鸡粪价值最大化?把鸡粪加工成有机肥?这种经营思维是把鸡场看成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工厂,而不是只盯着鸡下的那些鸡蛋。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 中国的养殖模式过去是“大群体、小规模”,和那些以资本形式进入养殖业的企业相比,眼界有限、实力有限。所以,想做产业链是不现实的。但做产业链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需要协同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是为了互补;那么合作的基础是什幺?是对方有你想要而又不具备的东西。如果通过互补和协同可以实现产业链价值的话,那么必须要具备“合作精神”。合作精神的本质是“包容”和“价值补位”。如果没有包容,协同合作是一种空话。懂得并拥有合作精神的人,更有可能把握未来,占尽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