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预警预报 > 文章

2020—2021年猪病流行情况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2-02-02    点击: 次    来源:今日养猪    作者:章红兵 - 小 + 大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国家出台了“屠宰环节自检”、“精准扑杀定点清除”、“联防联控、区域防控”、“无疫区、无疫小区建设”、“生猪和猪肉调运控制”等系列相关政策,并修订了动物防疫法。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发生以来,楼房养猪快速推进、规模化养殖集团快速扩张、中小养殖户快速退出、生物安全与检测意识空前强化、猪场改造升级更智能、传统猪周期被“打乱”。

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发生以来,很多猪场将猪病归结为两类:非洲猪瘟和其他病,有的猪场眼中甚至只有非洲猪瘟,认为只要能防住非洲猪瘟就能防住其他疫病。那么,近两年猪病流行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将如何去应对?

1 猪病流行情况

1.1 猪病总体情况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检测条件与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兽医技术人员对疫病的认识不断加深,猪病防控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近两年,除非洲猪瘟外,我国猪病总体平稳,但2021年发病情况较2020年相对严重且更复杂,局部地区、有的季节、部分猪场、某些疫病疫情依然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猪场防控意识有所淡薄,思想上有所麻痹,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和预防保健等工作有所松懈。

(2)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和响应国家号召,猪场复产、补栏、二次育肥积极性高涨,导致养殖密度增加、种猪和仔猪流动频繁;不同来源猪混群、隔离驯化未做到位,导致猪群多个病原谱共存。

(3)自然或人工缺失毒株的使用、病毒的变异和重组、弱毒疫苗高频次使用,疫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复杂化、非典型化,给疾病诊断与防控带来难度。

(4)免疫抑制、病原之间互作和霉变饲料的使用,多病原共感染现象增多。

(5)现代集约化饲养模式违背猪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不科学的消毒、疫苗注射、抗生素保健,更是对猪造成伤害。

(6)猪场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疫病防控的系统思维,缺乏结合场情的个性化疫病防控方案。

(7)基层兽医力量薄弱,检疫、监管可能存在不够严格的现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存在不够规范的现象。

(8) 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现疾病的能力提升,疾病种类相对增加。

1.2 非洲猪瘟

随着养猪企业防控措施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的强化以及检测与监测力度的加大,非洲猪瘟(ASF)的流行与传播态势总体趋缓,但非洲猪瘟依然是我国猪场最重要、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疫源污染仍呈现点多、面广、感染强度较高的状态,疫情发生、流行仍处于高风险状态,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多样性更加明显,传播链条更加模糊,流行毒株呈现多样化。

由于部分猪场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防控意识存在偏差、非洲猪瘟疫情源头难以确定、“拔牙”后“病牙”未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活猪及其产品运输检疫和管控可能存在缺失、野猪和蜱虫感染非洲猪瘟情况不明、俄罗斯和菲律宾等周边国家非洲猪瘟疫情依然严峻等因素,非洲猪瘟存在地域性、季节性暴发和流行态势。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2型、1型,强毒株、自然变异毒株、人工缺失毒株、重组毒株的同时存在,非洲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率、死亡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无症状感染猪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带来更大的困难,实验室的检出率和“拔牙”成功率大大下降,防控难度更大,对一些猪场造成较大的危害。

扬翔“铁桶模式”“奇昌模式”,浚县“网红猪场”“阳光猪场”等成功防非案例,表明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感染阈值等手段,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

上一篇:2021年鸭病流行动态及防控措施

下一篇:2021年第四季度猪蓝耳病病毒流行情况普查报告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