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牛羊病防治 > 文章

规模化牧场牛流行热的防控

时间:2021-06-29    点击: 次    来源:《奶牛》杂志    作者:王春磊 - 小 + 大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奶牛、黄牛、肉牛及水牛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因其流行和临床症状特点又被称为三日热、暂时热、僵硬病。该病以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出血性胃肠炎以及行动障碍为主要特征。本病的发生常呈良性经过,但患病牛常会出现全身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步态僵硬、跛行,也有部分病例因继发感染而死亡。患病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50%以上,从而给牧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介绍

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流行热病毒属的典型代表,大小约为140×80 nm,有囊膜,呈子弹形或圆锥形,一般认为该属病毒只有1种血清型(或无血清型),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肺和呼吸道分泌物中,该病毒也可以在脊椎动物和库蠓体内增殖。在-20℃以下低温保存可长期保持毒力,-40℃贮存的冻干感染血样中仍然含有病毒,枸橼酸盐抗凝的病牛血液于2-4℃贮存8天后仍有感染性。感染鼠脑悬液(加有10%犊牛血清)于4℃保存,经1个月毒力无明显下降。反复冻融对病毒无明显影响。流行热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药物均可杀灭该病毒;牛流行热病毒对热敏感,56℃ 10min,37℃ 18h即可灭活,pH<2.5或pH>8.0数十分钟内可灭活。

牛流行热病毒可在牛肾、睾丸以及肺细胞和肝细胞等细胞培养物中生长并产生病理变化。病牛高热退去后14 d内血液中仍存在病毒。用发热期病牛血液1-5 mL静脉接种易感牛只后3-7天即可发病。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史

1867年Schwinfuth首次报道流行热发生于东非,随后在津巴布韦、肯尼亚、南非、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巴勒斯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有发生。中国于1955年第一次发现该病,但1949年之前就有在部分地区流行的记载,1976年首次分离到流行热病毒。1991年以前,流行热在中国多个省份多次暴发流行。目前,在我国的20多个省市均有牛流行热的报道。

2.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发病期间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在高热期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自然条件下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目前比较明确的媒介是蚊子和库蠓,蚊子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还可通过针头传染本病。动物的运输也是流行热病毒传播的强有力的途径。另外,牛群和媒介的密度、群体的大小、饲养地点的选择对该病的传播有重要的影响。

2.3 流行特点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是本病的高发季节。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热、高湿的严重热应激时期。这时候牛发生流行热,可致使牛体迅速脱水、虚弱衰竭,死淘率明显提升。

本病可感染奶牛、黄牛、水牛、肉牛,羚羊、绵羊也可感染,并产生抗体,奶牛最为易感,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牛群来说其易感性依次为成乳牛>青年牛>育成牛>犊牛。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本病的流行呈现跳跃式流行特点,同一牛群、同一牛棚、同槽相邻牛不一定同时发病。流行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3-5年一次大流行。流行后虽有零星发病报告,但很快平息。

3 临床特征

该病具有3-7天的潜伏期,病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根据临床症状主要分为肺炎型、消化型、神经型三大类,共同特点就是伴有高热发生,体温会显著地升高,甚至达到了40.5℃-41.5℃。

病牛一般突然发病,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心跳加快,呼吸变快、喘。随病情加重,病牛腹部扇动,鼻孔开张,伸颈,舌头紫色,张口呼吸。有点病牛以胃肠炎为主要症状,站立时后肢交替负重,踢腹,眼球凹陷,口角有清亮口水流出,呈拉线样,或口角有清亮泡沫样液体流出,粪便黑而干少。还有一些病牛以兴奋、紧张、敏感、狂暴、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上一篇: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四)

下一篇: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