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0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奶牛皱胃变位是奶牛皱胃的自然生理位置发生改变的疾病,分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皱胃扭转)两种,临床上以左方变位为多见。奶牛皱胃变位病伴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的扩大而逐年增加,每年有大量奶牛因该病死亡或产奶量下降,部分治愈的奶牛仍可复发或产奶量持续低下。 1 病因 1.1 饲料及分娩因素 日粮中精料过多,而粗饲料,特别是优质干草等容积性饲料缺乏,饲料在瘤胃停留时间缩短,消化不够充分就进入皱胃,在增加皱胃负担的同时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及乳酸,使皱胃发生弛缓而扩张。与此同时,腹腔中的胎儿不断长大,对皱胃产生压迫,进一步使皱胃弛缓并向左侧移动;母牛分娩后,瘤胃空虚不能很快恢复,使皱胃移位到腹腔左侧——左方变位。 右方变位多因体位的突然改变,如奶牛发情时相互爬跨或摔倒,育成牛撒欢跳跃,或运输时装卸而致[1] [3]。 1.2 异物或不洁饲料 奶牛误食异物或饲喂不清洁饲料,比如绳索或混有泥沙的块根类饲料。奶牛食入后造成绳索或泥沙潴留在皱胃中,使皱胃弛缓、扩张,最终造成皱胃变位。临床中,我们在1、2胎母牛,甚至在青年牛中发现多例此类病例。 1.3 疾病 据资料记载,胎衣不下、产后瘫痪、子宫炎等病可致使皱胃弛缓,产生气体,导致本病发生[3]。 1.4 其它 据资料记载,奶牛维生素A缺乏,或产后血钙偏低均可是本病发生的诱因[2] [3],这可能和奶牛产奶量高或产犊,造成维生素、矿物质等物质大量流失而一时无法补充,使奶牛代谢紊乱有关。 2 诊断要点 2.1 左方变位 本病多数发生于母牛分娩后,少数发生在产前3个月到分娩之前,临床中常发现病牛分娩2-3天后开始拒食。病初呈现慢性消化机能紊乱症状:前胃弛缓,食欲减退,厌食精料,可食少量优质干草。反刍和嗳气减少或停止,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有的呈现腹痛和瘤胃膨胀,排粪迟滞或腹泻。 随着病程的发展,呈现出本病的典型症状:左腹肋弓部膨大,听诊可听到与瘤胃蠕动不一致的皱胃蠕动音。如在左侧最后3个肋骨的上1/3处叩诊,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冲击式触诊可听到液体振荡音。在左腹侧膨大部穿刺,穿刺液为酸性反应,无纤毛虫,PH2-3。直肠检查,瘤胃背囊右移,瘤胃与左腹壁之间出现间隙,有时在瘤胃的左侧可摸到膨胀的皱胃,拨动皱胃可判断其粘连程度。 2.2 右方变位 呈急性发作,突然发生腹痛,呻吟不安,后肢踢腹,背腰下沉或呈蹲伏姿势。心跳加快,100-120次/分,体温偏低或正常。常拒食贪饮,瘤胃蠕动消失,粪软色暗,乃至黑色,混有血液,有时腹泻。 右腹肋弓部膨大,冲击式触诊可听到液体振荡音,将听诊器放在右肌窝内,同时叩打最后两个肋骨,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直肠检查,在右侧腹部可摸到膨满而紧张的皱胃。 严重病例常伴发脱水、休克和碱中毒,轻者10-14日、重者2-4日即可导致死亡。 3 治疗 3.1 腹腔输液:四环素4g(或青霉素[4])、VC 针50ml、2000-2500ml 5%葡萄糖盐水。在病牛左侧膁部中点向后约10cm处剪毛、消毒,套管针或16号针插入腹腔,并使针头向后固定,将药液加温至病牛体温后进行滴注,三天一次。 3.2 每次腹腔输液后对病牛脾俞、胃俞穴施以电针刺激,以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交替使用20分钟,每种波形作用3-5分钟,调节迷走神经,加强皱胃蠕动。电针为DM-IV双通道低频脉冲治疗仪(上海宝山宝康医疗电子仪器厂)或WQ-IOC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北京海淀电子医疗仪器厂)。 3.3 腹腔输液第二天,引导病牛运动,并对病牛施行滚转法对皱胃加以矫正,使皱胃恢复到正常位置,减少皱胃溃疡和粘连的发生机会,防止病程延长。方法是:先使病牛采取左侧横卧姿势,然后再转成仰卧姿势(背部着地,四肢朝上),随着以背部为轴,先向左滚转45°,回到正中再向右滚转45°,再回到正中。如此反复左右摇晃约5-6分钟突然停止,使病牛仍呈左侧横卧姿势,再转成俯卧式(胸部着地),最后使之站立,检查复位情况,如尚未复位,可重复进行。 |
上一篇:羊脑包虫病的诊治(二)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