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牛羊病防治 > 文章

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控(一)

时间:2020-07-2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卫中心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 ,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器官)表面广泛性结节、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甚至引发死亡。

一、全球流行史

1929年,LSD首次在非洲赞比亚出现,此后逐渐遍布非洲的多数国家。1988年,LSD首次从非洲传入埃及,1989年传至以色列,2000年以后在中东呈现地方性流行,2013年传至土耳其和伊拉克,2014年传至伊朗、沙特以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国家;2015年传入欧洲的希腊和俄罗斯,此后在欧洲继续蔓延,先后传入保加利亚、马其顿、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黑山等国家;2019年,首次传入孟加拉国和印度;2019年8月,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州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

二、病原学

LSDV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其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在DNA序列上同源性达到97%以上。LSDV是双链DNA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非常稳定,很少发生遗传变异,基因组比较大;病毒抵抗力强,耐受外界条件影响,在结痂里至少存活3个月以上,在未清洁、遮光的牛舍内存活数月;对热敏感,紫外线可以杀死该病毒。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为感染LSDV的牛。感染牛和发病牛的皮肤结节、唾液、精液等含有病毒。

传播途径 以吸血昆虫(蚊、蝇、蠓、虻、蜱)的机械传播为主,其次是直接接触传播或者医源性传播。

易感动物 可感染所有牛,黄牛、奶牛、水牛等易感,无年龄差异。在非洲发现长颈鹿、黑斑羚(非洲中南部)、阿拉伯剑羚、跳羚等其他动物也会感染该病,但是在小的反刍动物上,比如羊,未见有LSDV引发感染的报道。

四、诊断

潜伏期 《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其潜伏期为28天。在实验室条件下,潜伏期是4~14天不等,但是在野外条件下,自然感染动物的潜伏期可长达35天。

发病率和死亡率 LSD发病率为5%~45%,与牛的饲养条件、牛品种关系非常大,死亡率一般低于10%。感染发病牛愈后最终会把病毒清除,没有病毒携带者情况。

临床症状 病程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2种,其中急性型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肩胛下淋巴结或股前淋巴结肿大,体温升高到40.5℃以上,全身被结节覆盖,泌乳牛产奶量急剧下降,发热持续1~2周,流眼泪、流鼻涕,伴随病程深入,鼻腔分泌物会变成脓性、黏性。

剖检变化 消化道和呼吸道表面有病灶,常见后遗症是肺炎。

1、鉴别诊断

(1)牛伪结节皮肤病:由牛疱疹病毒2型引起的,相对而言,牛伪结节皮肤病病灶更浅,病程相对较短,可以通过PCR鉴别诊断;

(2)伪牛痘:病变只出现在乳房和乳头两个部位,PCR方法也可以鉴别诊断;

(3)早期皮肤癣病变:该病损伤比较浅,没有溃疡;

(4)蠕形螨:掀开病灶会发现螨虫;

(5)牛丘疹性口炎(副痘病毒):根据发病部位进行鉴别,牛丘疹性口炎仅发生于口腔黏膜。

2、实验室诊断

抗体检测:采集全血分离血清用于抗体检测,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病原检测:采集皮肤结痂、口鼻拭子、抗凝血等用于病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qPCR、PCR等方法。病毒分离鉴定科采用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

五、预防与控制

养殖场(户)、兽医从业人员等都应高度重视该病防控工作,严格检疫监管,强化媒介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做好被动监测,持续开展宣传工作,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机构,并隔离、限制牛只移动,防止疫病传播扩散。

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传播最主要措施。目前已经有商品化的弱毒疫苗,如Neethling毒株,可产生良好保护,但产生短期副反应。异源性疫苗(如山羊痘和绵羊痘疫苗)发生副反应报道较少。

上一篇:奶牛妊娠毒血症的防治(二)

下一篇:羊急性瘤胃臌气的诊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