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6 点击: 次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岳正华,杨建利 - 小 + 大
(3)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及农民工“离农”意愿的增强,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微观基础。在市场理性的指导下,农民的生产行为及经营方式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其选择经营方式的意愿受成本、收益的制约。农民选择原来的小规模经营还是家庭农场经营,取决于二者的净收益。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家庭农场经营的净收益远远大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净收益,因此,农民有强烈的愿望经营家庭农场;同时,农民工“离农”意愿的增强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年内在本乡镇以外从业6个月以上的)16336万人;本地农民工(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以上的)9925万人。这些农民工不以农为业,其非农业收入份额较高,不以农为生,因而对土地的依赖性较低,他们具有强烈的“离农”意愿,其土地承包权退出的意愿相对较强,这为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集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挑战 “家庭农场”这一经营模式符合了农民的需要,符合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但目前家庭农场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1)土地权属模糊、承包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农民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权属认识不清。根据笔者对河北省某县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发现样本农户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模糊,对经营权的认知最为模糊,甚至不知经营权为何物。 根据笔者2012年寒假在河北省的调研数据发现,如果把村民小组和村集体作为集体看待,并考虑到大多数农民把县(乡)政府视同为“国家”,那么,在全部样本中,仅有不到两成的农民(19.7%)认为土地所有权是属于集体的,而超过半数的农民(51.1%)认为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再加上16.4%的农民认为土地所有权是属于个人的,则由67.5%的农民不认为土地所有权应该是属于集体的。而对于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属认知,认为属于个人所有的农民分别只占到35.7%和25.7%;不知道承包权、经营权归谁所有的农民占样本总数的8.4%和32.0%;认为承包权、经营权归村集体所有的农民占样本总数的41.8%和28.0%,认为承包权、经营权归村国家所有的农民占样本总数的14.1%和14.3%。这个结果和大多数学者的调查是一致的,即多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的权属认知模糊不清。而且有些地方随意调整承包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未能落到实处,担心土地流转出去,自身权益受损而不愿意流转。 (2)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短缺是制约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全国农村有1.5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农村适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大量短缺,农村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青壮年荒”、“劳力荒”,原来村里留守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现在有知识、有头脑的女性,甚至部分青壮年妇女都去城里发展、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只要靠老人打理,他们的决策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信息采集能力、管理能力及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不足,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少之又少,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严峻挑战。 (3)资金短缺是成为家庭农场持续发展的掣肘。根据笔者在四川崇州的调研,发现几乎所有家庭农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其原因主要有:首先,由于国家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一直明显偏低,2012中央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共支出5995.98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9.35%,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还上农业基础建设欠的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次,由于近年来,土地租金、人工费用大幅度上涨,以及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导致了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化农资投入大幅度增加;再次,规模化及机械化运营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着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薄弱,服务内容与家庭农场需求差距较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的瓶颈。 3 加快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政策建议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我国家庭农场正处于起步阶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