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误区解析 > 文章

非洲猪瘟防控九大误区

时间:2020-07-03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朱中平 - 小 + 大

误区四 重视了非瘟元凶,而忽略了其他病原帮凶

如果我们把非瘟当做目前猪病防控最大最重要的敌人——元凶的话,那么,诸如:应激、细菌性疾病、其他病毒性疾病就是帮凶。

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通过拔牙稳定的猪场,一遇到应激或其他细菌感染往往会导致复发流行,这种现象给我们一个启发: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可以把病毒局限于某一个器官譬如淋巴结,但不表现症状!检测也是阴性。

健康状况下,耐过猪没有病毒血症不会排毒,但不排除淋巴结带毒可能,一旦遇到应激、健康度下降,可能造成新的排毒和新一轮疫情爆发。

误区五  非瘟防控总想一劳永逸,而忽略了窗口期风险管理

我们在一线发现,非瘟防控存在“发情、配种、分娩、断奶、转群、免疫”等六大窗口期风险。在窗口期,由于人与猪只频繁接触;黏膜免疫屏障受损;猪群容易出现应激,应激导致氧自由基增多,导致黏膜通透性改变;带毒猪处在排毒期等原因容易诱发非瘟发生。

因此,在这六大窗口期,我们需要更好营养方案(免疫营养)、更高的健康度(帮凶清除)、更低的炎症反应(应激管理)、更严的抵御外敌措施(控五流、真消毒)。

误区六   非瘟防控有“巨人恐惧症”

非瘟病毒体积很大——170~215nm,差不多是蓝耳病病毒的12倍,有人认为病毒体积大就很厉害,无法对付。而实际上,非瘟病毒大不一定是它的强项,而可能是它的弱项,因为大,导致根本进不去正常细胞,所以只要皮肤、天然孔、细胞结构等粘膜屏障完整,粘膜免疫完善,巨型的非瘟病毒粒子就无从下手!

所以,伤口、注射、应激是非瘟感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减少应激、增强黏膜免疫则是很有效的抗非策略。

误区七   非瘟防控有“接触恐惧症”

认为只要接触了非瘟病毒,哪怕是一个病毒也会感染发病。其实,非瘟感染是有门槛的,一个病毒不会导致感染!任何病原菌都有一个感染阈值,都有感染门槛!

哈兽研实验室中测定的中国毒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是104TCID50,国外学者的原始文献:在液体环境下分别用1个TCID50的病毒饲喂8头猪,最后检测有3头核酸阳性。在固体介质中,分别用1000个TCID50的病毒饲喂5头猪,通过核酸检测方法证明没有一头阳性。感染剂量达到10000个TCID50后,也只有40%的猪核酸阳性(总数量5头)。

以上研究告诉我们,非瘟与其他疾病一样,接触不一定感染,感染不一定发病,发病不一定死亡,一定有感染剂量要求,一定与个体体质有关!

所以“一高一低”的P氏生物安全一定是非瘟防控最基础最有效的防控体系。

通过控五流实现“不接触”,减少病毒载量(如图所示):

 

上一篇:夏季水帘使用存在的十一个误区

下一篇:非洲猪瘟防控误操作——雾化消毒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